第526章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2 / 2)

加入书签

牺牲和死亡的3500多万军民?显然陆导不是为了我们死难的同胞。

杨简的这两条微博无疑将他和陆串都推上了风口浪尖。

陆串随即就在采访中回应了杨简——我要讲述的,不是单纯的施暴者和受暴者之间的故事,而是两个民族的共同灾难,这关系到我们以何种心态重读历史。在战争、苦难、死亡、仇恨之外,我更希望观众能够体会战争背后的思索、苦难背后的救赎、死亡背后的尊严,以及仇恨背后的温暖。

杨简又发了一条微博——陆串导演的历史观是如此的轻佻。多少年来,那段民族血泪史,那段小日子侵华的史实,一直是横亘在华夏和小日子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壑,这其中的原因我不相信陆导不清楚。我也不知道这条鸿沟什么时候会被完全跨越,但跨越的方式,不能仅靠博大的宽恕,也绝不可能是被侵略一方的绥靖示好。只有铭记历史,把史实厘清,令罪者有足够自省,才能把历史的包袱彻底放下,而不是纠结于以何种心态去重读这段历史。

原时空,陆串的这部电影在国外上映后获得了不少好评,而在国内却遭到极大的质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是大家所站的立场不同,外国人怎么会对华夏民族所遭受到的苦难感同身受?他们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更多是从艺术、叙事、影像等方面去夸奖这部电影,可是如果他们以一个华夏人的立场去看,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这么想。

“采用小日子士兵视角更容易使影片被海外市场所接受,这是我采取的一种叙事策略和叙述姿态。”陆串在一次访谈中如是说:“我们没法认为那场大屠杀中的日军不是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即使在战争中,他们也是人的状态。70年来,我们的文艺作品中,日军总是魔鬼化的状态,没有正面说过小日子是怎么回事。把小日子魔鬼化的作品没法走出华夏,外国人不会相信。”

陆串说的有没有道理?肯定有。问题是首先要尊重华夏人民的民族感情,其次才是想着怎么去走出国门,否则走出去有什么用?更不能用一个善良的个体去取代整体的恶。

当然,十多亿人里,也有一些是赞同陆串的,这个杨简不去做评价,反正他不会认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