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实至名归,嘤嘤嘤(1 / 5)

加入书签

台下,杨简望着台上光芒万丈的爱人,骄傲、爱意、感动交织在一起。

他知道,这个戛纳之夜,不仅属于电影艺术,更属于他们共同谱写的、充满戏剧张力却无比真实的“婚姻故事”。

而许多女演员都是带着佩服、羡慕、嫉妒的复杂情绪看向台上那个美丽的女人。

这其中有众多外国女演员,也有范李二彬、舒琪、周韵、赵涛等人。

那种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而很多有机会竞争后面导演奖、评审团大奖和金棕榈的导演这个时候确实松了一口气。

《婚姻故事》的场刊分是所有入围主竞赛单元影片最高的,虽说往年都有场刊分越高,越不容易拿团体大奖的惯例,但那也分对象,杨简就是一个时常创造奇迹的家伙。

现在好了,《婚姻故事》拿了最佳女主角奖,就没机会拿后面的团体大奖了。

大家看杨简的都眉清目秀、也更可爱了许多,O(∩_∩)O哈哈~

当宣布最佳导演奖花落侯孝贤和他的《刺客聂隐娘》时,全场也爆发出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杨简和柳亦妃也由衷地鼓掌祝贺,即便是与对方没什么交集,同为华夏人,华夏古代题材的电影能拿奖,他们自然会很高兴。

《聂隐娘》的场刊分仅次于《婚姻故事》,也高达3.5分。

尽管杨简没看过这部电影,但能拿到如此高的场刊分,有多么出色不一定,但想来不会差到哪里去。

评审团大奖给到了匈牙利电影《索尔之子》。

而金棕榈的归属应该是爆冷了。

杨简没看过这部电影,他只是看了一些媒体报道和预告片,为什么他会知道?

原因是当嘉宾宣布金棕榈获奖影片是法国本土电影《流浪的迪潘》时,现场爆发出了一阵嘈杂的响动。

要是实至名归,就应该是像柳亦妃拿影后,侯孝贤拿最佳导演以及《索尔之子》拿评审团大奖那样掌声雷动。

不过杨简也不意外,《流浪的迪潘》题材很对电影节的审美。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名斯里兰卡难民的漂泊移民生活,题材虽然相对小众,但是欧美评委显然更喜欢这类题材。

确实,《流浪的迪潘》也不算导演雅克·欧迪亚这位法国老头最好的作品,此前他的《预言者》、《锈与骨》在戛纳更受瞩目。

《迪潘》在本届戛纳展映中也没引起什么反响,场刊评分仅有2.5分,只能算中等水平,甚至没有贾科长的《山河故人》2.8分场刊分高。

戛纳向来偏爱艺术性强的作品,这回评委会竹席科恩兄弟这招出得让很多人看不明白。

不过能把金棕榈给到《华氏911》这类纪录片的戛纳,再把金棕榈给到《流浪的迪潘》这类题材很对味的操作就不难理解了,尤其是评审团竹席还是科恩兄弟。

这对鬼才兄弟的喜好很多时候都有些特别的。

不过这些事情和杨简都没关系了,想要拍摄《婚姻故事》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没有想过拿影后奖以外的其他奖项,他考虑的是怎么给自家小少妇拿影后,拿有含金量的影后。

其实不管是戛纳,还是柏林威尼斯,这些电影节所引发的争议本质是评审机制与小团体审美的局限性引起的。

就说场刊分的排名往往与最终获得奖项不符。

其原因是场刊代表媒体与影评人观点,而评委小团体拥有绝对话语权,二者审美割裂已成常态。

这其中没有谁对谁错,大家的身份和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出发点肯定就不一样。

就像《白日焰火》获得柏林金熊,不一样遭到很多欧美媒体的质疑吗?

媒体对这种情况有一句话:“尊重评委胡来的权利,但观众也有权记住真正的遗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