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 我们是猴子搬来的救兵!(2 / 5)
对“家”、“房子”、“土地”的深厚情感。在乡土社会的华夏,安土重迁的国民性决定了华夏人即使选择流浪,也绝不是主动追求,而是被动无奈之举。
华夏人的流浪总是伴随着对不再流浪的追求与渴望:带着勇气与希望,在流浪中找寻新的安定,才是流浪的初衷。
其实在《星际穿越》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汤姆为了父亲库珀的一句“帮我照看着我们的农场好吗”,一直坚守着那片玉米地。而那片玉米地,正是地球文明的象征。
在《流浪地球》中,人类所无法舍弃的东西,比如土地,爱,人道主义,都是人工智能莫斯所无法理解的选择“干扰项”,但恰恰是人之所以为人所最重要的存在。
其次就是实现了从为满足个体生存的身体流浪,向为实现守望人类家园的群体流浪的转变与升华——也许会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但绝不会看着故土毁灭。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作为整个人类几百万年的栖息地,已沉积到集体无意识深处,渗透到每个人的毛孔与血液之中。选择“带着家园去流浪”,其实就反映出华夏人骨子里对“家园”的反思:如果失去了曾经的地球,人类还能坚守什么?
《流浪地球》小说原着中小星老师对学生们所讲,“只有像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了母亲。”
在科学原理之外,这种对于“家园”的反思与重构,早已渗透进华夏人的灵魂深处。
前世《流浪地球》影视化之后,即使是一部硬科幻,郭番与其团队也依然没有摒弃乡土文明与人文精神的余晖,这是华夏人独有的浪漫。
或许有人会说,华夏人这么喜欢的《流浪地球》为什么走不出国门?西方观众为什么不看?
《流浪地球》系列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但在海外市场的表现确实相对较弱。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
主要是文化差异、市场环境、影片本身以及传播策略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强调集体主义、家园情怀,比如第二部中上了年纪的航天员牺牲;西方观众更习惯个人英雄主义,这就会产生文化隔阂和叙事疏离感。|
再看市场环境,实际上北美市场本身极度排外内向,他们的进口片份额非常小,大约只有3%。
好莱坞电影就是美国进行对外宣传统战的一把利器,他们自己就是这其中的的受益者,怎么可能让一部华夏色彩这么浓厚的科幻电影在美国市场大规模上映?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硬科幻对于华夏来说刚刚起步,而对于西方观众、尤其是北美观众,已经是稀松平常了。
就像华夏的观众,在某一段时间,漫威等好莱坞科幻大片在华夏随便乱杀,可是到了一定的时间,好莱坞大片也不怎么受欢迎了。
在国外取得高票房固然是华夏电影走出国门的一个显性标志,但并非唯一尺度。
像《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其首要服务对象是国内观众,在国内能引发强烈共鸣和讨论,本身已是一种成功。
而华夏的科幻电影工业尚在发展中,需要这样的基石作品。
而且文化的传播和接受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初期遭遇文化折扣是正常现象。
世界电影的中心一开始也不在美国,好莱坞能有今天的地位,也不仅仅是好莱坞公司自己的努力,这也和美国在二战后在全球所起到的主导地位有关。
随着华夏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交流的深入,以及电影工业水平的不断进步,未来肯定会有更能兼顾本土特色与全球视野的作品出现,只不过这个时间是什么时候还未可知。
与西方文明所不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