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天眼的反击(2 / 5)

加入书签

发展空间和更自由的思想环境。这是一种人性的解放,是对“人往高处走”这一基本规律的尊重,无可指责。

许多人靠着惊人的毅力拼搏成功。这种“洋插队”的故事,亦被视为与命运抗争、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充满了励志色彩。

持批评态度的人,则更多地从国家利益、社会道德和现实问题的微观或消极视角出发。

其中人才流失的巨大阵痛,这是最核心、最尖锐的批评。

国家在教育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花费巨资培养出的最顶尖大学的精英学生,一大批在毕业后选择出国,并且其中很多人没有按时回国,而是留在当地成为“人才”。这对那一时期正处于人才断档期的华夏来说,被视为一种巨大的损失和“为他人作嫁衣裳”。

不过从长远看,出国潮促进了中外交流、培养了国际化人才,其中很多人在后来回流到国内;但从短期看,它确实掏空了当时急需人才的许多单位。

当时的社会上还弥漫着一种“国外的月亮比华夏圆”的氛围。一些人为了出国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出现假结婚、编造理由等行为,杨简的丈母娘当初就是这么操作的。

这种风潮引发了关于“道德滑坡”和“爱国主义精神衰落”的广泛忧虑和批评。人们担心,这种风气会摧毁民族自信和文化根基。

这种担心在当时看来不无道理,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国家发展起来了,出国或者不出国,没什么影响,就算是大家想着出去看看不同的世界,看完后也会回来。

还有就是“理想主义失落”与“功利主义盛行”。

八十年代初期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的“文化热”时代。而出国潮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被一些人看作是这种理想主义的终结,转向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务实计算。

“建设祖国”的宏大叙事,让位于“个人成功”的现实追求,这让部分人感到失望和惋惜。

实际上并非所有出国的人都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许多人在国内是高知分子,在海外却不得不从事体力劳动,承受巨大的文化冲击和心理落差。

同时,他们在海外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既难以完全融入主流社会,又与原乡产生了隔阂。

今天回望,我们更能看清出国潮的双重性。它确实造成了短期内的人才流失,但也为华夏更深地融入世界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和知识基础。当年许多看似“流失”的人才,在后续几十年中以回国创业、投资、讲学、合作等多种形式“反哺”了华夏的发展。

不管这些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但到底还是给华夏的发展带来了好处。

而如今,华夏与世界的发展差距已大大缩小,出国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多种生活方式和职业路径中的一种普通选择,其背后的那种“冲击感”和“神话色彩”已经大大减弱了。

......

午饭后,杨简需要提前前往大会堂,为晚上的文艺晚会做准备。他将在晚会上演唱歌曲《如愿》。

用他李叔的话来说,这是一项任务,所以他必须提前到场进行彩排和准备。

“爸爸要提前去表演现场了。”柳亦妃帮杨简整理着衣领,语气中满是自豪,“你们晚上到了也要乖乖的,认真看演出,知道吗?”

“知道!”孩子们齐声应答,小脸上同样写满了期待。

傍晚时分,杨简一家再次整装出发,柳亦妃领着家人前往大会堂。晚上的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同样是一场重头戏,晚会将会历时90分钟,由开场式《胜利》及《浴血中华》、《正义力量》、《和平梦想》3个篇章构成,再现了若干抗战历史重大事件。

进入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孩子们被眼前庄严辉煌的景象震撼了,不由自主地放低了声音,小脸上带着敬畏的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