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喜剧与戏剧(5 / 5)
里,尤其是一些抱有精英主义观念的人会下意识地看低纯喜剧演员。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喜剧演员很难拿到有分量的表演奖项。
的确,有很多喜剧演员成为影帝,可他们拿奖的作品是喜剧吗?基本都不是。
这是影视和戏剧行业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很难改变的现象。喜剧演员难以拿到表演奖项,尤其是重磅的“最佳男主角/女主角”奖,并非因为他们的表演不够好,而是由奖项的评选机制、审美偏见、喜剧艺术本身的特性等多重复杂因素共同导致的。
悲剧崇高,喜剧卑微的传统审美偏见是这当中最深层次原因。这是最根本的文化和哲学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喜剧慢慢朝着外衣是喜剧,内核是悲剧的方向发展。
自古希腊时代起,戏剧理论就认为悲剧高于喜剧。
悲剧探讨命运、死亡、人性挣扎等宏大主题,被认为是崇高的,能引发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从而净化心灵(卡塔西斯效应)。悲剧角色通常是英雄或贵族,他们的毁灭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喜剧则多描写普通人的缺点、生活中的尴尬和荒诞,被认为是卑微的。它引发的笑声,在过去常被看作是一种相对浅层次的情绪反应。
这种悲剧更高贵的审美传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艺术评价体系。评委们潜意识里会认为,演绎痛苦的、深刻的悲剧角色,比演绎引人发笑的喜剧角色更需要演技和深度。
电影奖、电视奖的评委多为资深业内人士、评论家、学者。这个群体通常年龄偏大,审美取向更偏向严肃、正统的艺术作品。
奖项评选通常在短时间内观看大量影片。悲剧和正剧中的爆发性片段(如哭戏、咆哮、嘶吼)更容易在短时间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被称为奥斯卡诱饵。而喜剧的妙处往往在于微妙的节奏、细腻的表情和整体的氛围,这些优点在片段式审看中不易被充分感知和欣赏。
之前就提到过,喜剧的至高境界是举重若轻。
悲剧表演往往是做加法,情绪外放,更容易被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