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深入(1 / 7)

加入书签

纪怜淮将铜镜映出的能量流向与地图碎片进行精细叠合,并用幽冥之力在虚空中勾勒出大致的三维地形模型。

她现,那些能量流并非直线汇向祠堂,而是在某些节点,比如古老的烽火台遗址、废弃的祭祀坑等都会形成短暂的涡旋,仿佛在进行某种“提纯”

或“中转”

她猜想

这些节点本身可能就埋藏着与虫珀网络相关的辅助法器或阵眼,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潜在的弱点。

摧毁祠堂前,先拔除这些节点,或许能事半功倍,甚至可能引网络连锁崩溃。

郁尧对“吸魂契约”

上的每一个字进行了推敲。

他现契约末尾有一行极小的、几乎与纸张纹理融为一体的附加条款,提及“若自愿献祭,可得入‘永生之镜’瞥见未来一隅”

这极具诱惑性和欺骗性!

结合“那位大人”

可能窃取记忆碎片的假设,郁尧怀疑这“永生之镜”

可能就是祠堂内的某个核心装置,能够展示(或许是伪造的)未来片段,进一步加强对高阶信徒或重要棋子的精神控制。

这揭示了对手不仅力量强大,而且精通人心操控。

王越泽的数学模型加入了新的变量:能量流的波动频率与历史上有记载的日月食、彗星出现等天文现象的关联性。

初步分析显示,在某些特殊天象期间,能量流会异常活跃。

这暗示“那位大人”

的力量可能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与某些规律或周期性能量潮汐有关。

这既带来了风险,因为对方在特定时间点可能更强,不过也带来了机会,他或许可以利用这些周期进行干扰或反击。

他还尝试对铜镜中能量流的“闪烁编码”

进行破译,初步怀疑那是一种简单的校验机制,用于确认各个“终端”

是否在线,或许能通过模拟特定信号进行欺骗。

王越泽深知单打独斗的局限性,他开始系统地构建一个虚拟的“智库”

网络。

他通过加密渠道,联系了一位专攻民俗符号学的大学教授,以学术合作名义请求帮助解读契约印章的深层含义。

之后又联系了一位在地质勘探局工作的学长,咨询滇西特定地层矿物特征;甚至通过暗网中的一个隐蔽论坛,找到了一位自称对“异常能量场”

有研究的匿名物理学家。

他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数十个专业课题,分给这些“外包”

大脑,自己则负责整合信息、验证真伪、并保护核心秘密。

他的工作室瞬间变成了一个信息交汇和处理中心。

三人马不停蹄地利用石室中散落的碎石和废弃药柜模拟复杂环境。

练习在视线受阻的情况下,依靠纪怜淮的幽冥感知和郁尧的道力感应进行协同作战;演练王越泽利用简易材料快布置预警或阻碍装置。

甚至模拟了万一其中一人被虫珀能量侵蚀或精神控制时,另外两人如何在不伤害同伴的情况下进行制伏和净化。

郁尧开始尝试将《净魂箓》中的“安魂”

意念融入自己的步法和身法中,使靠近他的队友能感到心神宁静,而潜在的敌人则可能受到无形干扰。

他们对“现实世界线索延伸性”

进行了更大胆的推测:这是否意味着,在副本中获得的某些能力或知识,在现实世界也能有限度地使用或验证?而“过度探查可能引风险”

,这风险源他们更倾向于认为是“那位大人”

的势力。

系统像是在玩一个平衡游戏,既给予提示,又设置边界。

他们讨论着如何游走在“适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