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鲁班尺上的光(2 / 2)

加入书签

用。

光绪四十年的冬天,镇上来了位老客,说是京城来的,要打对\"百子千孙\"的屏风。他掀开带来的图纸,我倒抽口凉气——那屏风有九扇,每扇雕着一百个形态各异的娃娃,榫卯要藏在衣褶里,稍有差池就会散架。老客拍着桌子:\"我在苏州找了三位师傅,都说不敢接。\"

我摸出鲁班尺,尺身的灵纹却纹丝不动。老客眯眼笑:\"听说陈师傅的徒弟有个宝贝尺?\"我没说话,转身去了木料房。选了三块老楠木,用刨子慢慢刮,直到木面能照见人影。榫头雕了七七四十九遍,每回都对着鲁班尺比量,可那灵纹始终像蒙着层雾。

第七夜,我蹲在木料堆旁打盹,突然听见\"咔\"的一声。睁眼一看,鲁班尺不知什么时候从案头掉了下来,尺身裂了道细缝。我捡起尺,裂缝里渗出点银光,像星子落进了铜里。恍惚间,我又看见陈师傅站在木作门口,手里攥着那把旧尺:\"傻娃,尺裂了是好事。\"

第二天,我没再用鲁班尺。我凭着手感雕榫头,摸着木料的温度调整角度,连老客在旁边看着都直咂舌:\"奇了,你这手是怎么练的?\"屏风做好那天,老客摸着榫头惊叹:\"好手段!这榫头严得能过水。\"我笑着摇头,心里明白——哪是尺灵,是人熟了,木料认了,手底下的分寸自然就准了。

如今我老了,坐在木作门口晒太阳。鲁班尺还挂在墙上,尺身的裂缝里嵌着块老银,是我当年补上去的。常有年轻人来问:\"陈师傅,这尺真有灵?\"我就指着尺上的\"义\"字刻度:\"灵的是人心。你看这尺,量得出寸分,量不出良心;量得出长短,量不出真心。当年我师父说,鲁班尺是死的,手艺人要活。\"

风掀起门帘,吹得尺子轻轻摇晃。阳光透过窗棂,在尺身上投下斑驳的影,像极了当年陈师傅握着我的手磨刨子的模样。木作外的老槐树上,麻雀叽叽喳喳,倒比那些机器声听着舒服。我知道,这把尺还会继续传下去,传给下一个憨厚却肯下苦功的小徒弟——不是为了量尺寸,是为了量人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