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竹音悟(2 / 3)
他试着用丝线将竹叶串起,可稍一用力竹叶便碎;后来又想以竹胶粘合,却总也固定不住琴身的弧度。春去秋来,第一年过去,钟子期手中连琴的雏形都没有,指尖却被竹叶边缘割得满是伤痕,沾了竹胶后又痒又疼。有好几次,他望着满地破碎的竹叶,想过放弃,可一想起青衣女子的琴音,又咬牙坚持下来。
第二年开春,一场春雨过后,钟子期在竹林中发现了一株倒伏的老竹。老竹枝干虽枯,竹纤维却坚韧异常。他忽然灵光一闪:若将竹叶煮软,提取其中的纤维,再混合竹胶,或许能制成坚韧的琴材。
此后,钟子期每日架起陶罐,将新鲜竹叶与老竹碎末一同熬煮。陶罐里的汁液从碧绿熬成深褐,散发出清苦的竹香。他用细纱布过滤出粘稠的竹纤维,像织锦般一点点编织琴身,再用竹炭细细打磨。指尖磨出了厚茧,他便用布条裹住继续;熬煮竹汁时烫伤了手臂,他涂些竹茹药膏又接着干。
第三年中秋前夕,一把通体呈浅碧色的竹叶琴终于制成。琴身由竹叶纤维编织而成,泛着温润的光泽,琴弦则是用老竹内层的筋络制成,轻轻一弹,竟传出清越如竹泉的声响。钟子期抱着琴,整夜坐在草屋前,望着竹海月色,指尖终于又有了熟悉的悸动。
月圆之夜,钟子期抱着竹叶琴再次来到青石台。可空地上只有月光洒落,青衣女子却不见踪影。他心中一慌,抱着琴在竹林中四处寻找,却只在先前女子消失的地方,发现了一丛新生的嫩竹。嫩竹青翠欲滴,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钟子期站在嫩竹前,忽然想起女子说过的“心若通透,万物可为琴”。他抱着竹叶琴坐在青石台上,指尖轻拨琴弦。这一次,他没有刻意追求技巧,只将三年来在竹林中的所见所闻——春日竹芽破土的生机,夏日竹雨潇潇的清凉,秋日竹风飒飒的洒脱,冬日竹雪皑皑的沉静——尽数融入琴音之中。
琴音响起的瞬间,整片竹海仿佛都活了过来。竹叶簌簌相合,竹泉叮咚伴奏,月光似乎也随着琴音流转。钟子期闭着眼睛,只觉心神与竹林融为一体,先前困扰他的魔障如冰雪消融,心中只剩下澄澈与安宁。
一曲终了,钟子期缓缓睁眼,发现怀中的竹叶琴竟渐渐化作点点青光,融入周围的竹林。他站起身,望着无边竹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