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o章 粥舍鬼(1 / 3)

加入书签

古时候,在青石镇有个叫柳娘的寡妇,三十出头,眉清目秀,性子温婉。

她丈夫早逝,没留下一儿半女,只留下间临街的铺面和后院三间瓦房。

街坊邻居都劝她改嫁,她只是摇头,说守着这屋子,就像守着丈夫还没走远似的。

柳娘心善,见不得人受苦。

自丈夫去世后,她便在自家门前支起个粥棚,每日清晨熬上一大锅稀粥,施舍给过往的穷苦人和乞丐。

这一施便是整整五年,无论寒冬酷暑,从未间断。

这年入秋后,柳娘现一件怪事。

每天收拾碗筷时,总会在锅底或碗底现些米粒,这些米粒不偏不倚,恰巧组成一个“谢”

字。

起初她以为是巧合,可接连七八日都是如此,她便留了心。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柳娘照例起身熬粥。

她将柴火点燃后,假装回屋取东西,实则躲在门后悄悄观察。

只见粥锅微微晃动,锅盖被轻轻顶起,几个半透明的小人影从锅中跃出,转眼消失在空中。

柳娘心中惊讶,却不害怕。

她走到锅边一看,果然又见米粒组成的“谢”

字,这次还多了个笑脸。

“莫非是些知恩的小精怪?”

柳娘自言自语道,却不声张,依旧日日施粥。

转眼到了寒冬,今年冬天格外冷,穷苦人也比往年多了不少。

柳娘的粥棚前日日排着长队,她积蓄本就不多,米缸眼见着一天天浅下去。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柳娘刚施完粥,米缸就见了底。

她摸着空空如也的米缸愁,镇上米价已经涨了三倍,她手头的银钱只够买半袋米了。

“掌柜的,行行好,赊我一袋米吧,开了春一定还上。”

柳娘来到米店,低声下气地求道。

米店掌柜拨着算盘,头也不抬:“柳娘子,不是我不讲情面,这年景谁容易?现钱交易,概不赊账。”

柳娘黯然回家,数了数铜板,果真只够买半袋米。

第二天,粥稀得能照见人影,可排队的人却更多了。

“柳娘子,听说城外已经饿死人了,咱们这条街,就靠您这口粥吊着命呢。”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哭着说。

柳娘闻言,心揪成一团。

回到屋里,她翻箱倒柜找出几件陪嫁的饰,都是娘家带来的心爱之物。

她摩挲许久,一咬牙,拿着去了当铺。

当铺老板眯着眼看了看:“银簪子一支,玉镯一个,死当,十两银子。”

柳娘知道这价压得低,却不得不点头。

拿着银子,她买回了两袋米,粥又稠了起来。

可灾荒越来越重,逃难的人源源不断涌向青石镇。

不过半月,柳娘当饰换来的米又见了底。

这次,她实在没法子了,只能将粥熬得一天比一天稀。

这天夜里,柳娘正愁明日无米下锅,忽然听到敲门声。

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个白老翁,衣衫褴褛,瑟瑟抖。

“行行好,给碗热粥喝吧。”

老翁颤声道。

柳娘为难地说:“老人家,今日粥已施完,要不您明日早些来?”

老翁叹了口气,转身欲走。

柳娘看他佝偻的背影,心中不忍,叫住他:“您等等,我屋里还有些米,给您煮一碗。”

其实屋里米缸早已空空如也,柳娘回到厨房,东找西找,终于在角落现小半碗米,想必是先前不小心洒落的。

她仔细地将米粒一颗颗捡起来,熬了一碗稠粥端给老翁。

老翁吃完粥,精神了许多,问道:“娘子心善,如今米价飞涨,为何还要坚持施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