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我臣已死,是非对错朕已无心辩论!(2 / 3)

加入书签

矿”的铜矿,和作为上币虽然不会在市面上直接流通,但却是价值极高的金矿和银矿,

    这就是一只下着金蛋的母鸡,朝廷难道不想把它掌握在手中吗?

    嘿,朝廷将益州南部诸郡的矿交给这群豪强开采了多少年,矿工和工匠以及开采流程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体系,也借着这群豪强的手探明了诸多矿产的位置,也该轮到朝廷来摘桃子了!

    所以,几乎所有重臣都是同意出兵的。

    只是这一干重臣多少对崔烈的态度有些不解,总觉得崔烈是不是有些过于媚上了?

    似乎但凡是天子的决议,崔烈就从来没有提出过反对意见,而且若是没有人立即附和天子的建议,他就会蹦出来为天子发声,简直……简直就像是一个媚主的佞臣?

    当然,这不过是戏言耳。

    堂堂博陵崔氏,百年风骨,崔烈又是河北首屈一指的名士,公认的河北士人领袖,又怎么会是那等谄媚之徒呢?

    想来,也许只是这位崔司空与天子政见相合罢了。

    “公熙公的意见呢?”刘辩侧目看向袁滂,这位太尉虽然不似他和已故的杨赐那般亲昵,却也是深得他信任,因此刘辩并不以“太尉公”唤之,多是以“公熙公”称呼。

    太尉虽然没有实际上指挥权,却是朝廷名义上的军事主官,因此袁滂的意见格外重要,若是袁滂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尽管阻止不了刘辩出兵的决定,却终归会带来些负面的影响。

    “臣并无他想,只知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袁滂微微摇首,声音中带着几分肃穆。

    袁滂话音方落,还不待天子赞许,刘焉忙不迭开口,怒而拍案道:“逆贼既有不臣之心,又公然杀戮官员,必须要出兵讨伐,枭其首以儆效尤!”

    朝中之事,往往三公之中有两位认可,那么这件事的进行便不会受到多少阻力。

    按照过往的流程,天子应该是按照太尉、司徒、司空这样的顺序问下来的,却不料崔烈这厮破了顺序,致使他这个司徒的意见显得可有可无了。

    这怎么能行!

    那就主动上杆子发言吧!

    但这还不够!

    “老臣愿为国家举贤良,臣有许多益州籍好友,纵无韬略武勇,亦可为大军马前驱,任向导之职!”

    刘焉虽是江夏人,但他有一位忘年好友名为董扶,今年八十二岁,通经学,善谶纬,还家讲授经学,甚至有不少幽州人听闻他的名声前去益州广汉郡求学。

    三公和尚书台前后共计十次辟他为官,太上皇刘宏也曾三次派公车前往征他为官,董扶皆称疾不就。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