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这钱朕敢给,你问问他们敢收吗!(2 / 5)
池中无人问津。
纸匠们是一人三个池,各自只对自己的池子负责,因此旁人只当这名纸匠是有意为之,也不好捞出池中浸泡着的檗木树皮。
却不想待他数日后回来,竟发现水池中飘着一层淡黄色的汁液,落在纸上竟然形成了一层浅黄色。
但由于这并非以火熬煮而出,故而汁液含量太低,于是纸匠重新以火熬煮汲取可作为染料的汁液。
本以为这是意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燃料,谁料竟在对比纸张防虫蛀的试验中,又意外发现了由檗木浸染的纸张还有着防蛀和增加纸张柔韧性的功效,并将之命名为“染潢术”。
而使用染潢术加以防蛀功能的纸张,将之染至何等程度亦有讲究,染得太深纸张泛黄严重,染得浅了又失了防蛀的功效。
最终经过无数次试验,尚方得出的结论是,“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如此制成的浅黄色纸张方才算是兼顾了防蛀效果与视觉美观。
这类巧合时有发生,但能留意并深究的纸匠却不多。
所幸尚方最终并未辜负刘辩的期望,制出多种类型的纸张。
从适合作为奏疏不易受潮的“文书纸”,到宜于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书画纸”,以及能够长期保存防虫蛀但缺乏美观的“传世纸”,以及适合民间小民使用的廉价“竹纸”、“草纸”。
当然,纸张类型不同,价格自然悬殊。
“文书纸”制作精良,自然价格非比寻常,一刀约莫2000钱,也就是一张“文书纸”市价20钱。
“书画纸”则是更昂贵,一刀约莫10000钱!
若是“传世纸”,则是一刀10万钱!
作为文化副产物的纸张,这份暴利几乎不亚于食盐了,而且只要朝廷始终掌握着最新的技术,不松懈对于纸张工艺的改良,那么便会如同炒茶般以不断进步的工艺,牢牢占据市场。
至于地段的竹纸和草纸,没有人能在成本上与少府相比。
刘辩虽说在纸张一项的投资上,就投入了超过一亿钱,但并非是因为采购了过多木料作为原材料,至于辅料也多是麦秆、稻草、米糠、麻布等贱物,纵然采购量大却也不值几个钱。
主要的付出,都是作为赏赐以及工坊的扩建。
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朕在自己的土地上要几根木料,又不是修宫殿所需,走的还是市舶司下辖的内河漕运船队,难道还要付钱?
这钱朕敢给,你问问各州刺史、各郡郡守以及市舶司上下的官员,他们敢收吗?
若是商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