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敢复有言当弃凉者,与此案(3 / 5)

加入书签

一步巩固汉室根基。他命令各地官员加快推广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同时,扩大商业贸易范围,促进经济繁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陈安特意召见了几位年轻的学者,其中包括蔡文昭和林远志。他赋予他们特殊使命,让他们分别负责编纂《汉律新注》和撰写《农桑要术》,旨在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经验总结。

    随着时间推移,汉朝逐渐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百姓安居乐业,士人争相入仕,连周边蛮夷部落也纷纷遣使通好,表示愿意归附汉室。这一切,都让陈安感到无比欣慰。

    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停止转动。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荆棘,但他相信,只要汉室上下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迎来真正的太平盛世。

    陈安缓缓起身,步履稳健地走向殿门。他目光炯炯,虽年事已高,却依然精神矍铄。面对求见的学子们,他心中泛起一丝欣慰??这些年轻人正是汉朝未来的希望。

    殿门外,几名学子正恭敬地等待着。为首的一位青年身着青色儒袍,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他便是当世名士蔡邕之孙蔡文昭。蔡文昭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尤其擅长兵法与治国之道。今日,他携同几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前来求教,希望能从陈安这位一代明君身上汲取智慧。

    “陛下,我等冒昧打扰,还望恕罪。”蔡文昭率先跪拜,声音洪亮而坚定,“我等皆为汉室子民,深感陛下治下民生富足、百业兴旺,实乃千古明主。然天下未定,四方仍有纷争,我等愿效犬马之劳,为陛下分忧。”

    陈安微微一笑,伸手示意众人起身。“诸位不必多礼。朕观尔等风骨非凡,定是栋梁之材。既然有心报国,朕自当倾囊相授。”

    ###治国之道:以德服人

    陈安将众人引入偏殿,命侍从奉上茶水。他端坐于上首,目光逐一扫过面前的年轻面孔,语重心长地说道:“治国之道,首重民心。若失民心,则纵有百万雄兵,亦难保社稷安稳。故而,朕常言‘以德服人’四字,此乃治国安邦之根本。”

    他停顿片刻,继续说道:“所谓‘德’,并非空谈仁义,而是要切实关心百姓疾苦。譬如开垦荒地一事,朕并未强令推行,而是通过减免赋税、奖励耕种等方式激励农夫参与。如此一来,既解决了粮食问题,又赢得了民心,岂不两全其美?”

    蔡文昭听得连连点头,忍不住问道:“陛下所言极是。但若遇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又该如何应对?”

    陈安沉思片刻,答道:“此时更需官府挺身而出,组织赈灾救济。记得去年荆州大旱,朕即命地方官员开仓放粮,并调拨邻郡物资支援。同时,鼓励商人低价售粮,严禁囤积居奇。结果如何?荆州百姓虽遭灾祸,却无饿殍遍野之惨状。”

    听到这里,另一位学子林远志忍不住插话道:“陛下仁政固然值得称颂,但若敌军趁机进犯,又该如何兼顾内外之事?”

    陈安闻言一笑,眼中闪过一抹睿智之色。“问得好!这便牵涉到另一关键??平衡内政与军事。朕深知,一味用兵只会耗尽国力,故而每逢战事,必先考虑是否能以智取胜,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