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章 赵朔的三大旨意,窝阔台登临汗位(4 / 6)
还没有类似的话语,但类似的理念已扎根在他们的心中。
宣布完三道旨意后,赵朔下了高台,重新上马,车驾向中都行去。
其余官员、百姓,也各自回家。
反正现在天下太平,没有什么紧急事务,有什么事情明天再说。
接下来的大半年中,赵朔主要是和耶律楚材等文官一起改革官制。
原本山东河北并不是赵朔的封国,耶律楚材等官员自然也名不正言不顺,只能称“行山东河北某某”。现在这里已经是赵朔的封国,就没那么多顾忌了。
赵朔并没有采用宋国或者金国的官制,而是效仿唐朝。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互相制约,相权相对集中。如尚书省长官可兼任中书、门下职务参与决策。六部则隶属尚书省,职权完整且独立、
宋代则通过“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中书门下(政事堂)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使掌财政,形成军政财三权分立格局,强化皇权。宋代六部职能被枢密院、三司等机构架空。
说穿了,宋朝就是实力不行,只能叠床架屋,层层牵制,以使皇帝的地位稳如泰山。皇帝的地位稳固了,国家却不但效率极其低下,而且出现了“冗官”的问题,最终腐化堕落,一步步走向灭亡。
赵朔要想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国家,像宋朝那样叠床架、效率低下的制度完全不在考虑之内。
除了改革官制以外,就是制定一部促进移民,促进耕战、促进开拓的律法了。这事急不得,只能交给耶律楚材慢慢办,现在还没什么明显的成果。
在这大半年里,中都城的主要道路上,已经遍布煤油灯,成为了一座不夜之城。
不夜城不仅仅是奇观,还对百姓大有裨益。买不起灯油的贫困百姓,在路灯的照耀下,做些针线活,对生活不无小补。反正中都处于“天子脚下”,有无数巡逻的官兵,安全完全不成问题。
这些路灯最大作用,还是促进了中都夜市经济的繁荣。富裕一些的百姓们,晚上出门游玩逛夜市,吃喝玩乐,自己放松身心,商家得了利润,赵朔也获得了大量的税收。
这些税收不仅完全能弥补路灯的花费,还有些富余。
整个山东河北一片欣欣向荣。
赵朔的三大旨意下发,百姓们人心大定,白天安居乐业,晚上辛苦造人,觉得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官员们更不用提了,任何朝代的开国之初,都是官场大致清明,依靠功绩升官。更何况,赵朔的国度还有无限扩张的可能,官员们想的是依靠功绩升官,而不是贪污受贿蝇营狗苟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
第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