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240乘机抵美招待晚宴纪律与管控(1 / 7)

加入书签

十二月二十五日,一个寒意深重的清晨。

凛冽的北风卷过京都外语学院培训宿舍楼前的那一排光秃的枝桠,发出呜呜的声响。

阳光明紧了紧身上略显单薄的衣,再次踏入了这栋熟悉的建筑。

与一个多月前初来时的陌生与期待不同,此次归来,空气中弥漫的是一种更为凝重的氛围,混合着离愁别绪、对未知远方的忐忑,以及一种即将肩负重任的使命感,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宿舍楼的走廊里比往常更加喧嚣,五十二名即将远行的学子在此集结,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从二十出头到四十不等,专业背景涵盖物理、化学、工程、计算机乃至社会科学,却拥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相似的凝重神情。

这是一群被精心挑选出来的人,承载着某种时代的期望。

报到手续在二楼的一间临时办公室外进行,简洁而高效。

工作人员表情严肃,动作麻利地核对身份信息,随后分发统一的深蓝色出行服装,接着是领取最终的行程安排和那个至关重要的牛皮纸文件袋。

文件袋入手,颇有份量。

阳光明走到一旁稍显安静的角落,小心翼翼地打开。

里面整齐地装着:墨绿色的护照,照片上的自己眼神青涩而坚定;确认好的联程机票,从bj经停巴黎至纽约;一个薄薄的信封,里面是按规定兑换的少量应急美元现金,面额不大,却感觉异常珍贵;还有一份详尽的《在外注意事项》和《紧急联络方式》,措辞严谨,条理清晰。

阳光明深吸一口气,将文件袋仔细拉好,放入随身的挎包最内层。

在等待的人群中,他与同期培训的几位同学重逢。

没有热烈的寒暄,只是彼此点头致意,用力地握一握手,眼神交流间无需多言,尽是对前路的了然与相互鼓励。

郑国涛依旧瘦削,厚厚的镜片后,目光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他走了过来,用力拍了拍阳光明的肩膀,低声道:“到了那边,人生地不熟,互相照应。”言语简单,却重逾千钧。

阳光明重重点头,回道:“一定。有机会多联系。”

当天没有安排具体活动,主要是整理个人行李和做最后的准备。

组织上反复强调要尽量轻装简行,以节省宝贵的外汇运费,但每个人的行囊依旧被塞得鼓鼓囊囊,里面除了必备的衣物、洗漱用品,更多的是专业书籍、参考资料、厚厚的笔记本,以及来自家乡的微小念想——或许是几颗母亲塞进的果,或是一张心上人的照片。

阳光明的行李箱是出国前统一购置的,深褐色,人造革材质,不算大。

他仔细地将那两套为出国特意定制的、笔挺的深色西装平整铺好,这是门面,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其余空间,则被几本核心的专业笔记、基础教材和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占据。

最后,他才将那张小心包裹好的全家福照片,塞进西装内袋,紧贴着胸口。

照片上,父母笑容慈祥,林见月站在他身边,眉眼弯弯。这方寸之间的影像,是他远航途中情感的锚点。

晚上,宿舍楼灯火通明,却异常安静。没有人高声喧哗,失去了往日培训间隙的争论与谈笑。

大多数学员都在最后一次默默检查行李,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物品,或伏在床头柜前,借着昏黄的灯光,写下离家前的最后一封家书。

笔尖划过信纸的沙沙声,成了夜晚的主旋律。

阳光明也提笔铺纸。他先给父母写了一封长信,详细告知了抵达后的联络方式(由驻外机构转达)、初步的安排,字里行间充满了思念与嘱托,也尽力安抚着家人的担忧,反复强调组织照顾周到,一切安心。

接着,他又给林见月单独写了一封。给她的信,笔触更为细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