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真正力挽狂澜之人,是她(2 / 5)

加入书签

 “不止。”阿星站起身,走向窗边悬挂的一幅地图??那是她亲手绘制的北境全图,密密麻麻标注着战殁之地、失踪村落、废弃哨所。“我要让每一个死于非命的人,都有名有姓;我要让每一段被抹去的历史,重新被人提起;我要让后人知道,所谓‘功绩’,不该只属于活下来的将军,也不该只记在嫡系血脉之上。”

    苏砚轻叹:“这条路,比对抗许昭更难。”

    “我知道。”阿星回头一笑,“可我已经不怕了。”

    自那日起,书院悄然变了模样。

    讲堂不再只授《星核源流》《守夜心法》,而是开设“遗史课”,由阿星亲自主讲。她将母亲残卷中的记载、孤魂口述的往事、战地遗留的信笺,一一整理成篇。孩子们围坐听讲,有人落泪,有人握拳,有人问:“山长,我们也能去找那些没被记下来的名字吗?”

    “当然。”阿星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是新的守夜人。”

    第一批学生自发组成了“寻名队”,奔赴北方废墟,在断壁残垣间翻找遗物,在冻土之下掘出骸骨,用最原始的方式辨认身份。有人带回一枚刻着“陈七”的铜牌,有人发现一具怀抱婴儿的女尸,腰带上缝着半张家书。每一具遗骸被确认,阿星便亲自为其立碑,碑文不写官职,不列战功,只刻姓名与生卒年月。

    “他们不是数字,不是牺牲,他们是人。”她在碑前说道,“而人,不该被遗忘。”

    这一举动震动朝野。

    朝廷起初默许,继而警惕。毕竟,若人人都开始追问真相,那些被美化的历史、被掩盖的屠杀、被掠夺的军功,又该如何自处?

    三个月后,一道诏令传来:命“守夜书院”即刻解散,所有弟子遣返原籍,山长阿星入京述职。

    使者趾高气扬,宣读完旨意便道:“陛下仁慈,念你年少无知,未加严惩。若识相些,莫要再提什么‘英名录’,否则……”

    话未说完,院中钟声骤响。

    一声,两声,三声。

    这是书院百年未用的“集令钟”??唯有外敌压境或重大变故时才会敲响。

    刹那间,数百弟子从各处奔来,列阵于庭院,手持火把、铁铲、竹简,无一人佩剑,却人人目光如炬。小女孩们抱着誊抄的《英名录》站在前排,男孩们肩扛木箱,里面装着从各地带回的遗骨与信物。

    阿星缓步而出,白衣胜雪,左腕上的锁痕已淡如烟云,却依旧清晰可见。

    她直视使者:“你说陛下仁慈?那请问,当年断脊岭三百将士战死沙场,为何军报只记二十八人?为何他们的家人至今未得抚恤?为何灵素姐姐的名字,被写成‘叛族逆女’?”

    使者语塞。

    “你说我年少无知?”阿星声音渐冷,“那请你告诉我,是谁下令焚毁北境战地医档?是谁篡改战报,将白芷医师的救命之恩,记在旁支族叔名下?又是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