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章 风波再起(1 / 2)
积善堂的紧张气氛被暂时压缩进苏瑾团队在市环境科学院设立的临时实验室里。
这里成了风暴的中心。
一排排闪烁的仪器包围着中央的实验台,台上是杨睿精心制作的缩小版“强化导引桩”
模型——一根手臂长的钛合金管——成本高昂,但实验精度更高。
内壁蚀刻着杨睿根据祖传罗盘纹路和铁盒符纹优化设计的、更复杂的螺旋网格纹路。
管内填充着经过多次小样测试调整的“仿厌胜材料”
:磁铁矿粉、细纯铜丝、高纯度石墨烯片、以及特定粒径的石英砂。
实验目标明确:在受控环境中,模拟老宅地下的复合场环境,测试这根“导引桩”
模型对磁场和次声波的定向引导效率。
“磁场生器准备就绪。”
“次声波射器校准完成,锁定18h。”
“导引桩模型固定,传感器阵列部署完成。”
“数据采集系统启动,记录开始!”
苏瑾亲自坐镇指挥,声音冷静,但紧盯着屏幕的眼神透露出专注。
杨睿站在一旁,同样全神贯注。
实验开始。
强大的模拟静磁场和低沉持续的18h次声波瞬间充斥实验空间。
屏幕上,代表“源点”
的磁场和次声波强度曲线迅攀升并保持高位。
代表“导引桩”
出口端的传感器数值也开始上升,但幅度远低于预期,且波动剧烈。
代表“导引路径”
上几个关键监测点的数据更是杂乱无章,没有形成清晰的能量流向。
“不行!”
苏瑾指着屏幕,语气带着科研者的犀利,“磁场引导效率只有15!
次声波……几乎看不到明显的定向引导效果!
能量在模型内部和周围空间严重散射、损耗!
杨睿,你的符纹和材料组合,在微观尺度和小空间内,根本达不到你预想的效果!”
杨睿眉头紧锁,盯着那根在强场中仿佛在微微嗡鸣的钛合金管模型。
问题出在哪里?是符纹设计不对?还是材料配比在微观层面失效了?
他反复思考着祖传罗盘上那些玄奥的刻度和符纹,它们似乎天生就能与地磁场和谐共振。
还有那个铁盒,其内部的复杂符纹在锈蚀前必定挥着精妙的作用。
难道是……尺度?
“苏博士,”
杨睿突然开口,眼中闪过一丝明悟,“我们可能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
铁盒的符纹,是在方寸之间引导能量。
祖传罗盘的刻度,是在盘面上划分天地。
而我们设计的导引桩符纹,是为了在数米甚至数十米的空间尺度上引导能量!
这就像用绣花针的针法去织一张渔网,针法再精妙,也兜不住大鱼!”
苏瑾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你是说……符纹的‘尺寸’和‘几何拓扑结构’,需要与它要引导的能量场的‘波长’相匹配?”
“对!”
杨睿用力点头,“次声波的波长极长,磁力线虽然无形,但其空间分布模式也有特定的‘尺度’。
我们蚀刻在钛管上的符纹,线条太细密,几何尺度太小,就像一个高频天线无法有效接收低频电波!
它无法与深埋地下、波长巨大的能量场有效‘耦合’!”
这个类比瞬间点醒了苏瑾!
她立刻在电脑上调出次声长计算器,又对比着老宅地脉探测图中能量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18h次声波在地下介质中的波长……大约15-25米!
静磁场虽然复杂,但其空间梯度的变化尺度也远大于我们的微雕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