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0章 观察对象(1 / 5)

加入书签

(整理修改大纲,比较慢。)

二月的伦敦,天色铅灰,像一块浸了水的破洞毛毡,沉沉地压在城市上空,偶尔吝啬地透出些惨白的光。

零星飘着的,与其说是雨丝,不如说是液化了的湿冷寒意,黏糊糊地沾在外套上。

气温勉强维持在零上五度,但那种穿透骨头的阴冷,比冬天的江南更让人心烦。

李乐从一辆双层的通红的公交车上下来,缩了缩脖子,双手插进兜里,快步穿过罗素广场。

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轻微摇晃,像是对这恼人天气无声的抗议。

过了马路,便是目的地,金普顿菲兹洛伊酒店。

一栋庞大的维多利亚时期建筑,浅黄色的波特兰石立面历经风雨。

层叠的拱窗、雕花的檐口、以及屋顶那些姿态各异的石像鬼,无不诉说着十九世纪末这个不怎么联合的王国,最后的奢华与繁复。

门楣上方镶嵌的四个老娘们雕像,中间那位叫迈瑞昆的,石雕的面容历经风雨有些模糊,但那紧抿的嘴唇和略显刻薄的神情,不知怎地,让李乐想起了克里克特教授,砸了咂嘴。

记得刚来伦敦的第二天,时差还没倒过来,脑袋里像灌了铅,行李箱都没打开,就被克里克特一个电话传送到办公室。

那个瘦削的,衣着一丝不苟的老嫲嫲,没多少寒暄,直接扔过来一张书单,上面列着三本专业书籍和三十篇涵盖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转向的文献。

“李,”老太太的声音如下着命令一半,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不是科班出身,第一年,补上硕士核心课,通过考核,拿到预备博士资格,这些,算是将就着完成了。”

“第二年开始,进更深度的专业的学习,一个月内,基于这些材料脉络,写两篇论述,一篇关于文化相对论的意义与局限,另一篇,谈谈你对文化习性概念的理解。”

“另外,第二年开始的重点任务,是社会和田野调查,你需要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的实地研究,最终完成调查报告和论文。田野时间最长不超过十八个月。三天后,给我一份详细的研究计划书。”

之后的两个晚上,李乐几乎对着电脑屏幕抠破了头皮。最终,提交了一个名为“研究伦敦的华夏留学生群体,聚焦他们的身份认同与跨国流动实践”的大纲。

计划书交上去,克里克特没隔夜,回了封邮件,上面一串儿带着嘲讽的奚落,“兔子专吃窝边草,缺乏学术冒险精神,但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选择,李先生。但愿你的田野深度不会像你的地理距离这么近便。最长别超过十八个月,别到了最后给我交出一份和巴黎塞纳河一样流水账。”

又在一片涂涂改改之后,补充了一句老生常谈,“记住,保持距离,既是观察者,也是反思者。”

今天来这家酒店,正是这项“窝边草”研究的一部分,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他的研究对象,或者对象们,一场由学联组织的在伦敦的留学生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元宵节聚会。

推开沉重的黄铜边框玻璃门,室内的暖意和外面判若两个世界。

一股混合着老旧木材、皮革抛光剂和淡淡香氛的气息扑面而来。

内部空间比外观更显恢弘。

高耸的大理石柱支撑起绘有精美壁画的天花板,巨大的水晶吊灯折射出柔和的金色光芒。

深色橡木护墙板打磨得光可鉴人,墙上挂着厚重的油画,地毯图案繁复,踩上去悄无声息。穿着笔挺制服的侍应生悄无声息地穿梭,整个空间里都带着一种旧世界的优雅与静谧。

瞧见李乐进门,一穿着马甲、身材修长的侍应生小哥迎上前,微笑着询问,“顾得阿夫特农,死二,没啊还饿浦有,死二?”

李乐收回打量四周的目光,“你好,我来参加华夏学联的活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