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0章 观察对象(5 / 5)

加入书签

眼,看来还不小,甚至是.....消费能力?”

伍岳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这些都是硬通货,比学生证好使。你看那边,”他下巴微抬,指向吧台另一侧几个衣着相对朴素、正认真讨论着什么的学生,“那是帝国和牛剑几个搞数学和物理的,可能家里条件一般,但手里有真本事,发过顶刊,或者跟着大牛做项目。他们也是这个筛子愿意留下的纯料,因为未来可能成为技术核心。至于其他的.....”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见过太多的平淡,“大多是背景噪音。”

“一种基于未来预期的资源预配置?”李乐尝试用更专业点儿的语言概括。

“可以这么理解。”伍岳看了李乐一眼,“这就像个微缩的名利场预演。你现在看到的更多的行为,比如那种过度的自信,对奢侈品的追逐,对所谓高端人脉的饥渴,其实都是某种,生存焦虑的具象化。”

“毕竟,远离故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规则体系里,总得抓住点什么来确认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李乐若有所思,“所以,这种聚会,与其说是思乡,不如说是在异乡构建新的身份认同和等级秩序?”

“呵呵呵,”伍岳和他碰了下杯,“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里,更多是刷存在感。你看那元宵,”他指了指长条桌上刚刚摆出来的、酒店后厨制作的形似汤圆的糯米点心,“也就是个道具,应个景儿。真正的主角,是这些穿着西装、端着酒杯,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国际,更成功的年轻人。”

语气里没有明显的褒贬,更像一个冷静的陈述。

“那你呢?”李乐问道。

“我?我就是个....就是个做材料的。”

“那你还来?”

“没办法啊,我是公费。有人说,毕竟都是同胞,能帮点忙就帮点忙,信息互通有无嘛。但要说真指望从这里得到什么机会,”伍岳摇摇头,“不现实。我们这个行当,靠的是论文、是成果,关系有用,但没那么大用。最终还是得看手上有没有硬东西。”

“而且,这种场面见多了。一茬一茬的来来去去,剧本都差不多。有人真能借着这跳板跃升,更多的人,不过是混个脸熟,然后淹没在下一波人潮里。”

“那你觉得,这种提纯过程,对个体而言,是利是弊?”李乐又问。

伍岳沉吟片刻,“看人。对少数有清晰目标、善于利用资源的人,是捷径。对大多数迷茫跟风的人来说,容易迷失,甚至产生扭曲的价值观。”

“有人拼命挤进某个圈子,模仿某种生活方式,最后可能忘了自己出来究竟是干嘛的。留学留学,终究学字当头。但在这里,”他环顾四周,“学往往排在最末位。你看有多少人在讨论课业?”

正说着,司汤达又兴冲冲地跑回来,手里拿着一张打印的名单,“乐哥,岳哥,一会儿有抽奖环节,奖品不错,有ipodnano。”

伍岳笑着摇摇头,对李乐低声道,“看,这就是组织者的智慧。用一点小恩小惠,增加参与感和凝聚力,也是筛子运转的一部分。”

“岳哥,您刚才,算不算,交浅言深了?”

“你不觉得这也是在提纯么?”

“哈哈哈哈~~~”

这个名为“团元宵”的聚会,在他眼中已然呈现出清晰的肌理,它不仅是节日的欢庆,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关于与未来图景的无声展演。

而伍岳,这个看似融入其中却又保持距离的“老大哥”,无疑是一个极有价值的被观察对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