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4章 病了的森内特(4 / 5)

加入书签

克里克特教授也提醒了,保持距离,既是观察者,也是反思者。”李乐从包里拿出本子,点了点,“所以,我这不刚开了个头,就想来听听您的意见。您觉得,从这个切入点入手,需要注意些什么?”

森内特抿了口茶,稍加思索,“首先,这是个高度自觉的群体,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行为在他人眼中的意义。这意味着你的观察很可能被他们的表演性所干扰。你要学会分辨哪些是策略性的自我呈现,哪些更接近他们真实的状态和想法。”

“其次,这个群体内部异质性很强。家庭背景、留学动机、专业领域、未来规划差异巨大。要避免把他们笼统地看作一个整体,需要精细地描绘内部的谱系和差异,划分圈层,不能只盯着一个圈层,还要注意到不同圈层之间的流动。”

“第三,关注他们的日常实践,而不仅仅是这种仪式性的聚会。学业、租房、打工、消费、休闲、情感关系.....这些日常点滴往往更能揭示真实的认同建构和流动策略。”

李乐认真记着,“明白。我计划接下来除了活动,还有课程旁听、社交媒体,生活,还有深度访谈等等多种方式交叉进行.....克里克特教授告诫我,说要保持一种敏感的陌生感。”

“思路是对的。”森内特点头,忽然话锋一转,灰蓝色的眼睛里闪过光芒,“田野工作的开始,就是要保持这种敏感的陌生感。即使是你自以为熟悉的环境,也要努力跳出习以为常的视角。”

“那么,抛开具体的观察细节,你现在觉得,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你之前在燕大社会学训练中接触的社会学田野调查,核心的区别在哪里?”

李乐知道这是老头的考较,想了想,组织着语言,“嗯......我觉得,社会学可能更偏向宏观一些,关注社会结构、制度、群体趋势和统计数据,试图找出普遍性的规律。就像用广角镜头拍大场景。”

“而人类学.....更偏向微观,深入某个具体社群,关注个体的经验、日常实践、文化符号和意义体系,更像用微距镜头去捕捉细节和纹理。社会学可能更爱问为什么,人类学可能更爱问是什么以及如何是。”

“嗯,描述得不算离谱,像个及格分的课堂回答。”森内特抿了口茶,语气带着特有的挑剔和引导。“但还可以更精炼,更触及核心。”

“记住,李,社会学的终极关怀是社会及其结构,它探寻的是社会运行的法则、权力分配、阶级流动这些宏观框架。”

“而人类学,尤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它的终极关怀是文化及其意义,它探寻的是人如何通过共享的符号、价值观、行为模式来理解世界、组织生活、赋予生命意义。”

说着,森内特放下茶杯,用手指轻轻敲着沙发扶手,“就拿你这次的项目举例。”

“一个社会学家研究伦敦的华夏留学生,可能会更关注他们的社会经济背景统计、专业选择与就业市场的关联、跨国流动对祖国人才结构的影响、甚至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留学国的社会融入度量化分析。”

“他会试图将这个群体置于更大的社会结构图中去定位。”

“而你呢,作为一个人类学研究者,你的焦点应该在于,这些年轻人在异国他乡是如何构建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他们使用哪些文化符号,比如消费品牌、社交语言来标识身份、区分彼此、寻求归属?”

“他们的社交网络中流淌着怎样的实物、信息、机会、情感交换逻辑?他们如何理解成功、体面、家乡这些概念?这些意义体系又是如何在互动中不断被协商、强化的?”

森内特看着李乐,眼神严肃起来,“你要警惕,不要模糊了这种差异。你的田野笔记里,可以记录宏观背景,但你的分析焦点,必须始终对准文化过程和意义生产。”

“否则,你的研究很容易变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