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未雨绸缪罢了(1 / 2)
锦书稳稳将元扶妤安放在座椅上,与秦妈妈一道退出去,屋内只留元扶妤与崔大爷两人。
崔大爷在元扶妤对面坐下:“伤哪儿了?要不要让人去请中善堂的王大夫和柳大夫一同来看看?”
原本听说崔四娘重伤,崔大爷的确是急得不行。
直到锦书回来取他记录王氏产业的册子时,崔大爷便知晓崔四娘伤重怕只是个幌子。
可既然崔四娘以重伤掩人耳目,那他们崔家人该多着急还得表现的有多着急,他这才纵了崔五娘和崔六郎去长公主府。
“无碍,不必。”元扶妤说,“关于崔家收王氏产业之事,有变化。”
崔大爷点了点头,手肘支在桌案上,低声说:“你让锦书将那册子拿去公主府,可是给谢大人过目的?谢大人不同意?”
“并非是谢大人不同意。”元扶妤将桌案上的纸张铺开。
崔大爷见状,亲自给元扶妤磨墨,认真望着元扶妤,等待下文。
“去年年初谢大人为灭突厥之战筹集钱粮,将采矿经营之权下放商人,为郑江清将军筹集到了第一批军资。可若这仗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无法结束,眼看着又到汛期,一旦大昭再起天灾……朝廷必定会以借贷为名,要各地富商出资,此时崔家大举收王氏产业太过显眼……”
这几日,元扶妤在长公主府替谢淮州看了几日公文,已大致了解朝廷如今的情况。
这番话,并非夸大其词。
好在前段时间,崔大爷提前在元扶妤这里得了口风,为拿下王氏产业着急变卖家产,对外的借口是崔家多地生意赔了,要银子堵窟窿。
“那就是说要等。”崔大爷磨墨的手一顿,虽然心痛当时着急变卖家产损失了太多银子,但很快振作,“这些银子放在手中,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那这段时间,得想个别的出路让银子转起来,随后再……”
元扶妤蘸墨,当着崔大爷的面写下几处地名:“这就是我接下来要同父亲说的事……”
“这几个地方,皆是这几年粮食和丝棉产量极高之地,我想父亲派人去这些地方,大量收粮食与丝棉。”元扶妤搁下笔,将纸笺转向崔大爷的方向。
“大量收粮和丝棉?”崔大爷拿过纸张细看,“丝棉我们本就订购了一批,但粮食……今年瞧着应当是个丰年,收的粮食应卖不上价。”
崔大爷是一个很懂得分散经营之人,自崔家靠漆器打出名声之后,他便不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各类商路皆有涉足。
今年的确是个丰年。
谢淮州之所以将郑江清出征之日定在今岁二月初一,除了是各方较量的结果之外,也是因太史局观测,今岁在金为穰。
即便是郑江清不能速战速决,大昭只要不生饥荒,大军粮草方面也不会太拖后腿。
元扶妤语声徐徐:“东川副节度使王铎,提前得知王家要灭九族的消息,拼死一搏,杀东州节度使,囚禁翟家亲族,消息刚到京都。明日早朝……朝中定有人主战,自然也会有人以大昭应以灭突厥之战为主,避免内乱粮草不济,防吐蕃趁乱进犯为由,力主安抚免战。”
谢淮州不必说,是主战。
东川位置紧要,掌握了西川运送物资的金牛道,还有米仓道。
一旦吐蕃与南诏行不轨之事,关中各类物资从金牛道、米仓道运送最快。
可事关翟鹤鸣全族性命,翟鹤鸣必然主劝降。
而世家与王氏有所牵连的官员,也必会赞同翟鹤鸣之意。
那么,关键就要看柳眉这位西川节度使的意思了。
“如果这时西川节度使上书,不需朝廷调拨粮草,必为朝廷尽快平乱,震慑有反叛之心的宵小之辈,朝中力主安抚免战的朝臣,便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