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三章 大鱼咬钩(2 / 3)

加入书签

抚绥高山族人民,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新的耕作方法,还要让每家每户都知晓这些方法的重要性和好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新的耕作方式在当地得到广泛应用。

最后,为了激励高山族人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张好古还提出了一套奖惩办法。对于那些开垦田地多、努力耕作的人,给予奖励;而对于那些懒惰懈怠、不认真工作的人,则要进行惩罚。通过这种方式,激发高山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

要根据各户的男女人口数、耕作能力,分配田土,官府则计亩征税收粮。同时推行教化,移风易俗,逐步实现“雍熙之世”。

,新港、目加溜湾、肖垅、麻豆四个高山等族村社的民众,还是“计口而种,不贪盈余”这是因为生产技术落后,而无法多种。后来,据郁永河《裨海纪游》记载,,“四社番亦知勤稼穑,务蓄积,比户殷富”。这说明,张好古对少数民族的努力,使高山等族的土着村社的农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当荷兰的“伯玛利亚”号逃回巴达维亚后,把明军包围热兰遮城的事告诉了巴达维亚总督安东尼·范迪门。

安东尼·范迪门顿时跳了起来,火冒三丈,言道“帝国的威严不容侵犯,敢对海上强国攻击,那么去出兵告诉他们,权利,是大炮说了算。”

安东尼·范迪门立刻召开了董事会,让考乌带人增援热兰遮并把明人赶回大陆去。

当考乌率领的荷兰舰队自巴达维亚启航时,整个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会都沉浸在即将收复台湾的乐观情绪中。这支由十艘先进战舰、七百名职业士兵组成的远征军,承载着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后的殖民希望。然而他们未曾想到,这场他们以为实力悬殊的海战,将彻底改写东亚的海权格局。

当考乌船队抵达台湾海域时,已是第一次海战的三个月之后。

考乌的军事部署堪称当时欧洲标准教科书式的典范:采用经典的\"荷兰战术\"——战列线阵型,强调密集炮火与纪律严明的队形变换。他特意将舰队分为三列纵队,前卫由重炮舰\"克伦威尔\"号领衔,后卫则配置两艘轻快舰负责机动。这种在北海对抗英国舰队屡试不爽的战术,却在面对明军水师时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其实他们出发时就有情报递出,不过没有考乌船队快,直到考乌全军覆没时,情报才到了张好古手里。

虽然张好古并不知道考乌船队何时到达台湾海域,但是护国军水师,福建水师的巡逻快船都发现了他们,因此,福建水师,护国军水师快速做出反应,按照事先研究好的打法,静等荷兰船队进入埋伏圈。

由福建水师正面迎敌,护国军水师则负责包抄,禁止荷兰船走脱。

荷兰船队最致命的错误发生在接战阶段。考乌坚持保持400米的标准交战距离,却忽略了福建水师特有的\"火龙出水\"火箭的射程优势。当荷兰人还在调整火炮仰角时,郑军的火箭已如暴雨般倾泻而下。更令考乌震惊的是,郑军水师竟采用\"蜂群战术\"——几十艘战船同时从不同角度发起冲击,这种需要超强协同能力的战法完全突破了欧洲海军的认知。

郑芝龙展现出的战术智慧令人叹服。他敏锐地捕捉到荷兰舰队在转向时的脆弱性,命令所有战舰在接敌瞬间同时转向,利用季风带来的侧风优势,使福建战船的速度瞬间提升30%。这种被称为\"闽台风\"的机动战术,让荷舰的炮弹纷纷落空。

而郑军创造性地将传统的\"火龙出水\"火箭改造为可重复装填的\"连环火弩\"。这种新式武器能在两分钟内完成二次装填,其密集的火力覆盖完全压制了荷舰的炮火。据《福建水师纪要》记载,当克登霍夫号中弹起火时,其船长特里波尔在日志中写道:\"那些中国人发射的不是武器,而是来自地狱的怒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