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五章 宝岛台湾(2 / 3)
能轻松捕获。这些鹿皮经过福州的加工后,更是远销至江浙地区,成为文人雅士们竞相追捧的珍品。
澎湖巡检司的呈报中也提到,每当渔汛来临之际,乌鱼群便会如潮水般涌来,使得海面之上舟楫密布,遮天蔽日。泉州府志则记载,台湾的乌鱼子体型硕大,宛如手掌一般,其颜色更是如同琥珀般晶莹剔透。经过闽南师傅们的精心腌制后,这些乌鱼子摇身一变,成为了进贡给宫廷的顶级珍馐。在万历朝的宫廷膳单中,就赫然列有“东番乌鱼子”这道菜肴。
此外,《闽海舆图》中还记载了台湾的山林中生长着许多奇异的树木,其散发出来的香气浓郁扑鼻,令人陶醉。而郑和船队后裔所传的《瀛涯胜览》补遗中则记载,台湾的樟木异常粗壮,直径达到十围的比比皆是。用这些樟木所熬制出来的樟脑,更是晶莹剔透,宛如水晶一般。月港的商人们常常以丝绸来交换这些樟木,然后转手卖给阿拉伯商人,其价格甚至比白银还要昂贵。
嘉靖年间,福州的匠人们偶然间发现了一种来自台湾的红桧木材,这种木材的纹理犹如画卷一般美丽,而且不会被蠹虫侵蚀,也不会腐烂。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到了万历朝,当朝廷决定重建三大殿时,工部便秘密派遣了一批匠人前往台湾,专门采办这种优质的红桧木材。这些匠人不辞辛劳,历经艰辛,终于成功地将大量的红桧木材运回了大陆。
如今,我们在皇宫的太和殿中还能看到那些梁柱,它们或许就隐藏着来自台湾的良材呢。这些梁柱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展示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对材料的严格挑选。
不仅如此,还有一本名为《东番记》的书籍,详细地描述了台湾的农业情况。书中提到,台湾的禾稻可以一年两熟,而且不需要施肥就能获得丰收。闽南的老农们看到这种稻种后,惊叹于其“粒大而长”,于是将其引种到了漳州,并称之为“大员稻”。
到了本朝,这种“大员稻”已经在闽南地区广泛推广开来,相比本地的品种,它的产量增加了两成之多,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此外,荷兰人所着的《热兰遮城日志》中也有相关记载,说明在明代时期,汉人移民已经在台南地区开始种植甘蔗了。这种甘蔗的茎干如同竹子一般,汁液甘甜如饴。福建的商人们将台糖运到宁波进行加工,制成了一种叫做“冰砂糖”的甜品,然后再将其贩卖到京师。王公贵族们对这种“冰砂糖”趋之若鹜,都以能够品尝到它为一种荣幸。
《闽中海错疏》载台湾海产\"多中土所未见\"。万历举人屠本畯亲赴澎湖,记\"龙虾大如儿臂,壳色五彩\";\"九孔螺纹如篆刻,肉脆而甘\"。当时闽菜\"东壁龙珠\",即以台湾龙虾为珍料。
抗倭名将沈有容《闽海纪事》提及,台湾沿海\"珊瑚林赤如朝霞\"。广州府曾进献台湾红珊瑚树一株,万历帝置于乾清宫,\"朝夕把玩\"。
另外,台湾还有丰富的煤铁矿藏,还有金矿
总之台湾物产之丰,早为世人所知。可谓之为宝岛。虽因海禁政策,官方交往有限,然民间贸易未尝断绝。如今夷国红毛番占据宝岛,那么就把他们打出去。闽南谚云\"大员未到,先闻其香\",诚哉斯言!此岛物华天宝,终将永续华夏文明之薪火。”
崇祯听完张好古的讲述后,心中对于台湾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原本对这个偏远岛屿的了解相当有限,但如今听张好古一番详细介绍,才意识到台湾竟然拥有如此丰富的物产和战略意义。
一旁的毕自严同样感到惊讶,他原本对台湾的认知也颇为模糊,没想到张好古竟然能够如此详尽地描述台湾的情况,而且所引用的经典文献和事例都似乎确凿无疑。
崇祯帝对张好古的准备工作深感满意,他知道张好古必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