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八章 金殿交锋(2 / 3)

加入书签

"托陛下洪福,松江三年来新增工厂七十余家,织坊四十二处,铁器作坊十八家。去岁赋税较崇祯六年增长七成有余,其中工厂进项占五成,海外交易占三成,府内商铺及个人作坊利税占两成。今年利税突破千万两大关。\"

殿内突然响起几声轻咳。张好古不用看也知道,定是那位赵侍郎。他继续道:\"黄埔江畔新建码头六座,月均泊番舶二十余艘。臣有市舶司所在,设牙行专理夷货,抽分所得尽数入库。\"

\"荒唐!\"一声厉喝炸响。赵明远出列跪奏:\"陛下!张好古纵容商贾与夷人交通,致使松江农户十之五六弃耕从工。长此以往,本末倒置,国将不国啊!\"

张好古指节发白。他早料到会有人发难,却不想来得这般快。抬头瞬间,他看见皇帝眼底闪过一丝兴味。

\"赵爱卿过虑了。\"张好古转向同僚,声音不疾不徐,\"松江耕地较三年前反增八百顷。为何?因臣令工厂主按获利比例出资疏浚吴淞江,新垦滩涂尽归无地佃农。\"他从袖中抽出一卷绢册,\"此乃七十二户粮长联名具结,请陛下御览。\"

太监将绢册呈上时,张好古注意到杨嗣昌微微颔首。这位老尚书当年曾力主开海,果然识得其中利害。而站在文官首列的温体仁半阖着眼,仿佛殿中争执与他无关。

皇帝翻阅片刻,突然轻笑:\"朕倒不知,松江的织机能纺出稻谷来。张卿,你奏本里说棉布远销吕宋等诸夷国,换回的是何物?\"

\"回陛下,主要是暹罗稻米与倭国,西班牙白银。\"张好古精神一振,\"去岁输入稻米十二万石,平抑江南粮价三成。至于白银...\"他故意顿了顿,\"约合太仓岁入之半。\"

朝堂霎时哗然。张好古看见通政使惊得掉了笏板,而赵明远脸色铁青。这个数字他压着未写进奏本,就是要等此刻掷地有声。

\"陛下明鉴!\"赵明远急道,\"此乃与虎谋皮!夷人狼子野心,嘉靖年间倭患...\"

\"赵侍郎。\"张好古突然打断,\"下官在松江收缴的倭刀,都熔了铸成农具。如今松江孩童只知佛郎机人善造自鸣钟,早不记得什么倭寇了。\"

龙椅上的影子动了动。皇帝抬手止住欲再争辩的赵明远:\"张卿治理有方,着加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衔,仍管松江事。\"话锋突然一转,\"不过与番舶交易,须加倍谨慎。\"

张好古心头一凛。这最后一句,分明是说给温体仁听的。他伏地谢恩时,瞥见首辅大人嘴角掠过一丝冷笑。

退朝时有雪落下。张好古在左掖门外被赵明远拦住。这位侍郎压低声线:\"张大人好手段。可知朝中有言,松江知府衙门的轿子,比南京守备的还气派?\"

\"下官惭愧。\"张好古掸了掸官服上并不存在的灰尘,\"那轿子是研究院的试验品,我只有亲自试乘才能知道那个地方好,那个地方还需要改进。\"他故意提高声量,\"赵大人若有兴趣,下回可给研究院多提提意见。\"

赵明远拂袖转身。张好古望着他的背影,想起三年前离京时,也是在这道宫墙下,自己被温体仁责难,老迈的恩师气的瑟瑟发抖。如今温党势大,今日这场朝议,不过是暴风雨前的试探罢了。

他摸了摸袖中另一份密奏——关于在松江试铸银元的条陈。这份奏折,还是等见过杨嗣昌,毕自严后再呈递为妙。

且先放下这些暂且不论,张好古马不停蹄地找到了毕自严和骆养性,三人一同前往户部银库。

一路疾驰,终于抵达了银库门前。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大吃一惊——只见成均率领着一群人,将税银车团团围住。所有护国军的将士们手持火铳,黑洞洞的枪口齐刷刷地对准了一群身着黑衣的人。

在这紧张的对峙中,那些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