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九章 户部毕自严出迎(2 / 3)
上斑驳的痕迹依旧,只是墙角新添了几丛杂草,在夕阳下泛着暗黄的光。
"大人,前面有人迎过来了。"身旁的吴大宝低声提醒。
张好古收回目光,只见崇文门下已站了一群人,为首的正是户部尚书毕自严。这位年近六旬的老臣身着绯色官袍,胸前补子上绣着云雁,正抚着花白的胡须微笑。他身后站着十几名户部官员和衙役,排场虽不算大,但由一部尚书亲自出迎,已是极高的礼遇。
"下官参见毕部堂。"张好古翻身下马,快步上前行礼。
毕自严虚扶一把,笑道:"张府台不必多礼。三年不见,倒是清减了不少。松江府的差事,辛苦你了。"
"为国效力,不敢言苦。"张好古直起身子,眼角余光扫过毕自严身后的官员们。这些人脸上堆着笑,眼神却闪烁不定,像一群盯着猎物的豺狼。
毕自严顺着张好古的目光看去,轻咳一声:"这些都是户部各司的郎中、主事,听闻张府台押解税银回京,特来相迎。"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一千万两啊...自洪武开年以来,我大明还未曾有过一府之年税逾千万的记录。"
张好古听出毕自严话中的试探,不动声色地回道:"松江府得朝廷洪福,近年商船往来频繁,市舶税收确有增长。工厂产值也有所增长,松江府的商铺也是临街而立,下官不过是尽了本分。"
"好一个'尽了本分'。"毕自严忽然大笑,拍了拍张好古的肩膀,"当年光启兄总说你太过谦逊,如今看来,这毛病还是没改。"提到徐光启,老尚书的眼中闪过一丝黯然。
张好古心头一热。恩师徐光启与毕自严同年进士,交情匪浅。自己当年能外放松江府,多少也得益于这层关系。只是毕自严为人刚直,从不因私废公,今日这般热情,恐怕另有深意。
"部堂与先师的教诲,下官时刻铭记。"张好古郑重道。
毕自严点点头,转身对众人道:"今日天色已晚,税银先押解至户部银库,明日再行交割。张府台舟车劳顿,也该好生歇息。"说罢,向张好古使了个眼色。
张好古会意,吩咐成均带人随户部官员前往银库,自己则与毕自严并肩向城内走去。暮色渐浓,两人的身影在长长的御道上拖出淡淡的影子。
"听说内阁已经拟旨,要升你为右佥都御史,仍管松江府事。"毕自严突然开口。
张好古脚步微顿:"下官尚未接到旨意。"
"这几日就会下来。"毕自严捋着胡须,"你这次带回的税银,解了朝廷燃眉之急。辽东军饷拖欠半年,九边将士怨声载道;宫中修葺三大殿的银子也迟迟未能拨付...这一千万两,不知多少人盯着呢。"
张好古听出弦外之音,沉声道:"税银乃国之根本,下官自当全数解入户部,不敢有丝毫截留。"
"我自然信得过你。"毕自严叹了口气,"只是有些人未必这么想。这几日必有各方说客登门,你要心中有数。"
正说话间,一队黑衣人骑马而过,为首之人向二人拱手致意,目光却在张好古身上多停留了片刻。待他们走远,毕自严冷笑道:"瞧,说曹操曹操就到。东厂的人已经盯上你了。"
张好古面色不变:"下官行得正坐得直,不怕他们盯梢。"
"年轻气盛!"毕自严摇头,"你可知为何今日我要亲自出迎?就是要让那些人知道,你张好古背后站着户部,站着老夫!光启兄临终前将你托付给我,我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你被人算计。"
张好古心头一震,这才明白毕自严的良苦用心。他正色道:"部堂厚爱,下官铭感五内。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下官不愿连累部堂。税银一事,各方角力,部堂身为六卿之一,实在不宜过早表明立场。"
毕自严闻言,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