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大明志士,虽死犹生(1 / 2)
然而,敌人的数量太多了,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邢振鄂不幸被清军的箭矢射中,倒在了血泊之中。他的眼神中充满了遗憾和不甘,但更多的是对这座小城和百姓的眷恋。
“振鄂兄!”与邢振鄂并肩作战的好友悲痛地呼喊着他的名字。最终,邢振鄂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场惨烈的战斗中。
战后,知县高翔汉因守城有功,被朝廷升任为工科给事中。消息传来,内丘县的百姓们纷纷欢呼雀跃。他
们知道,高知县是一位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好官,正是他的英明领导和坚定信念,才让大家在这场危机中得以生存。
“高知县,您真是我们内丘县的大恩人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紧紧握住高翔汉的手,感激地说道。
高翔汉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是内丘县的军民们齐心协力、奋勇抵抗,才换来了这场胜利。我不过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而已。”
而阵亡的生员邢振鄂,也被朝廷追封为怀远将军。同时,朝廷还荫封他的一子邢魁生为顺德卫右所世袭总旗。这对于邢家来说,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
有必要说明的是,当时朝廷对于核对斩级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战争中,斩级数量是衡量战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必须是青壮男子,且面目清晰可辨,才能被认定为有效斩级。这一规定,旨在防止有人虚报战功,确保战功评定的公正和准确。
而清军方面,也不会轻易让敌人割去首级。在战斗中,清军士兵们深知首级对于评定战功的重要性,因此在退却时,他们会想尽办法拖走尸体。如果情况紧急,他们甚至会自己割去首级,以免落入敌人手中。
“兄弟们,一定要保护好尸体,别让敌人割去首级!”在与内丘县军民的战斗中,清军士兵们相互提醒着。他们知道,一旦首级被敌人割去,不仅自己的战功会受到影响,还会成为同伴们的笑柄。
内丘县的这场守城之战,虽然已经落下了帷幕,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英烈们,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内丘县百姓的心中。
而高翔汉、邢振鄂等人的精神,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尊严和百姓的安宁,勇往直前,不畏牺牲。
张好古坐在桌前,放下传递过来的情报,他擦了擦湿润的眼睛。
仿佛看到那座古老的城墙上,那些斑驳的城墙和血迹斑斑的旗帜,好像能够感受到那场战斗的激烈和残酷。而那守城的事情,也将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传唱下去,成为内丘县人民心中不朽的传奇。
清军的军事行动愈发频繁且迅猛,局势变得格外紧张,一场关乎多地百姓命运的惨烈战事即将上演。
十一月二十二日,清军的左翼部队如同凶猛的野兽,朝着清河和威县扑来。这两座县城在当时虽不算军事重镇,但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了清军扩张势力的目标。
威县知县张幼安,是一位心系百姓、有勇有谋的官员。当他得知清军即将兵临城下的消息后,深知威县的防御力量薄弱,难以抵挡清军的强大攻势。他心中焦急万分,为了拯救城中百姓于水火之中,毅然决定出城寻求援兵。
夜色笼罩着大地,张幼安趁着夜幕的掩护,带领着几名亲信,骑马疾驰而出。他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尽快赶到清河,请求清河的支援。
一路上,他马不停蹄,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狂风在耳边呼啸,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危险。然而,当他抵达清河时,却发现清河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清河此时也被清军重重包围,城墙上战火纷飞,喊杀声震耳欲聋。清军的攻势异常猛烈,清河的守军正在进行着顽强的抵抗,但形势已经十分危急。张幼安意识到,清河自身都难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