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六章 姑苏韵(2 / 3)
,像不像你上次没绣完的兰草尖?那针脚的弧度,和这芽尖的曲线几乎一样。”
徐佳莹凑过去,鼻尖差点碰到画纸。
果然,画纸上的腊梅芽被江源用淡绿颜料勾勒得纤细灵动,晨雾则用浅蓝颜料晕开,边缘模糊得像苏绣里的“虚实乱针”,若隐若现。
“不如把赵姨家的竹筛也画进去?”她忽然想起什么,手指轻轻点了点画纸的角落,“上次我们学制香时,竹筛里的香丸在阳光下泛着浅黄的光,配着这晨雾,正好能体现‘香’与‘景’的融合,还能让画面多些生活气。”
江源眼睛一亮,立刻从颜料盒里挑出一支浅黄画笔,在画纸角落添上一个小小的竹筛。
他先用细笔描出竹筛的纹路,再用点染的手法画出香丸的轮廓,最后用白色颜料轻轻点上露水的反光。
“你这灵感来得太及时了!”他放下画笔,满意地看着画面,“之前总觉得画面少了点‘烟火气’,加了这竹筛,就像把咱们这些天在赵姨家学制香的场景,都藏进画里了。”
正说着,林晓雨背着相机和三脚架赶来,帆布背包上挂着的相机链叮当作响。
看到画纸上的场景,她立刻停下脚步,从背包里掏出相机,装上长焦镜头:“这晨雾太绝了!我要拍一组‘雾中姑苏’的照片,和江源的画配成系列,以后放进纪录片的片头,开头用照片展示实景,再慢慢过渡到画里的意境,肯定特别有感染力。”
她蹲在青石板上,调整着相机参数,镜头对准腊梅芽,连露珠滚落的瞬间都想捕捉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江源和林晓雨成了苏州老城区的“常客”,足迹遍布平江路、山塘街、文庙巷,还有那些藏在深巷里的手工作坊。
他们会在清晨五点就起床,赶在游客还没来之前去平江路的河边写生。
江源坐在石桥上,看着乌篷船划过水面,把船桨激起的涟漪用淡墨画进画纸,连水面上漂浮的落叶都不放过。
林晓雨则站在河边的柳树下,用相机拍晨雾散开的过程,从浓到淡,每十分钟拍一张,最后做成延时视频,记录下江南清晨的变化。
午后的缂丝坊里,阳光透过天窗洒在织机上,沈师傅手中的梭子来回穿梭,金线在光线下泛着细碎的光。
江源坐在角落的小板凳上,手里拿着速写本,仔细观察着沈师傅的动作,手腕转动的角度、手指捏梭子的力度、脚踩踏板的节奏,都被他用线条一一记录下来。
“沈师傅,您织经线时,这根线要拉多紧啊?”他时不时提问,沈师傅便停下手中的活,耐心解释:“经线要‘紧而不绷’,拉太紧要断,太松织出来的缂丝不平整,就像你们画画,线条要有力气,却不能太硬。”
林晓雨则把相机架在织机旁,拍沈师傅织缂丝的特写镜头。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