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思者不思大顺国策三(2 / 3)

加入书签

达自己的满意:

“承恩啊,你办事得力,朕很是满意。

这躺椅不错,给你自己也准备一个,没事躺躺,舒服得很。”

王承恩一听,仿若听到了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感动得眼眶泛红,涕泪横飞,仿若决堤的洪水,汹涌而出。

他心里清楚,这要是主子不话,宫中估摸只有贵人才有资格享用,他哪敢僭越?

圣上近些日子脾气虽说好了些,可本性这东西,谁能摸得透?

万一哪天触了霉头,要砍他脑袋,他也只能认命。

毕竟,崇祯的喜怒无常,他可是最清楚不过的。

要说崇祯有没有优点?

自然是有的。

他心怀天下苍生,怜悯之心人尽皆知,仿若一位慈悲为怀的菩萨,普度众生;

勤勉程度更是远前面三四代皇帝,每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仿若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为大明的江山社稷呕心沥血;

生活上还极为节俭克己,仿若苦行僧一般,粗茶淡饭,衣着朴素。

王承恩心中笃定:大明走到如今这步田地,绝非崇祯之过,全是朝臣不作为,误了大明。

崇祯那些所谓的缺点,都是被朝臣逼出来的,反正在这件事上,他与崇祯的想法如出一辙。

此事说来,当真难以评判。

崇祯刚登基那会儿,雷厉风行地解决了阉党,仿若一位手持利剑的英雄,将内库归入国库,任用贤能之士,每日兢兢业业,比谁都勤勉,仿若一颗初升的太阳,给大明带来了希望之光。

少年皇帝能做到这份上,可比明英宗和明武宗强太多了。

奈何大明的形势却一年不如一年,究其主因,确实怪不得他。

年年天灾不断,仿若老天爷在故意刁难,粮仓空虚,只出不进,百姓苦不堪言,四处都是流民。

流民暴动此起彼伏,屡剿不灭,没了高闯王,还有李闯王、张闯王,长江中游更是盘踞着诸多小型流民起义军。

越是这般,大地主们越是捂紧粮袋子,大明连国债的机会都没有。

朝臣们捐个一次两次还行,总不能一直往外掏,毕竟得不到回报,只能眼睁睁看着朝廷入不敷出,陷入绝境。

大明最富庶的地方,都分封给了藩王,他们自私自利,不仅不交赋税,还得朝廷供养。

这般千疮百孔的大明,唯有风调雨顺时,才能勉强维持,稍有风吹草动,便会万劫不复。

李自成在西安风风火火地建立起大顺国后,当即便敲定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国策。

他目光如炬,仿若一位高瞻远瞩的统帅,将陕甘宁圈定为大顺的核心根基之地,那里是他们的大本营,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与地理屏障;

而晋豫鄂地区,则被视作向外辐射的关键区域。

这其中暗藏着一个极为“生财”

的目标——把这些地方所有大明藩王的家底抄个精光!

为啥呢?

只因那些藩王富得流油,金银财宝堆积如山,简直就是一座座移动的宝藏库。

就拿已经被大顺军抄灭的陕甘宁地区的庆、韩、瑞、秦、肃藩王,以及河南之地的福、唐、襄、崇等藩王来说,那抄家时搜出的挖掘的财富,让大顺军都瞠目结舌。

立国之后,大顺军更是将矛头对准了剩下的晋豫鲁三地的藩王们,这里可是藩王云集之处,像周、郑、潞、赵、沈、代、晋、谷、德、鲁、衡等,足足有二十位之多!

相较而言,南方的藩王数量少些,仅有十二位,还不算是什么大藩王,势力相对单薄。

川地的蜀王更是倒霉,早就被张献忠抢先一步抄了家,鄂湘两地的惠、荣、楚、荆藩王,也同样惨遭他的劫掠,被搜刮得一干二净。

剩下的那些藩王,大多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