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换位思考晋豫新章三(2 / 3)
”
等等字样,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们的赫赫战功。
日子久了,小队之间竟自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竞争氛围,催生出一张无形的“荣耀榜”
。
他们热衷于跟自己“较劲”
,以特定时段内的战绩一较高下。
比如选定初九这一天,从子时起始,一路横跨至亥时,整整十二个时辰里,所有在初九这日出京的队伍,纷纷摩拳擦掌,比谁攻克的城池数量最多,谁缴获的物资最为丰厚,谁俘获的敌军人数最为庞大。
每日表现最为卓越的队伍,便能脱颖而出,昂踏入专属的“荣耀圈”
,接着还要在圈内依据综合表现细致排位次。
这般竞争愈演愈烈,没过多久,一条奇特的“鄙视链”
悄然诞生。
那些出日期靠前的队伍,倘若战绩逊色于日期靠后的队伍,便会惨遭鄙视,并且还无从反驳。
毕竟大家都信奉“以战绩说话”
的铁则,谁也不敢在实打实的战功面前强词夺理。
这般做法虽说有些新奇,倒也还算靠谱,可最让人匪夷所思、感觉不靠谱的,是那些持有“良民证”
的城镇之间居然也兴起了攀比之风。
那些有幸登上荣耀榜的小队所属的良民证放城镇,当地百姓竟与有荣焉。
仿佛自家孩子考了状元一般,把那“良民证”
视作无上荣耀,郑重其事地将其编入地方志里,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还打算一代代往下传。
旁人瞧着,实在是摸不着头脑,真不知他们到底在荣耀个啥劲儿。
彼时,但凡能被游击小队占领的城镇,几乎都在荣耀榜里有了一席之地,而这些城镇之间又较上了劲,比的是谁的名次更靠前。
开封城在其中脱颖而出,高高居于榜,原因无他,参与攻城的一百多支小队中,将近九成都位列荣耀榜第一梯队,如此辉煌战绩,让开封城声名远扬。
说来也怪,后来不知因何缘故,诸多游击小队像是商量好了似的,纷纷将田地选择权优先放在了开封城周围。
时光悠悠,一晃二十年过去,开封城竟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展成整个河南最大的城市,经济水平亦是独占鳌头。
这一下,其他城市可就眼热得不行了,满心遗憾地暗自思忖,为何自家不是攻城市呢?
要是当初也能得到那般重点扶持,说不定如今也能这般风光无限。
愈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那些参与制作“良民证”
旗帜的人,后来居然都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本城镇的名人录。
在那记录的条目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二日,某某某某某某,参与制作荣耀旗帜,彼时还曾与荣耀榜上的谁谁一同谈笑风生……这般情景,实在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与此同时,当大明崇祯皇帝正在紫禁城的深宫之中,为后金可能的南狩之举愁眉不展、忧心忡忡时。
远在晋豫之地的游击队却已然沉浸在一片狂欢的海洋里,那些幕后的“股东”
们更是陷入了癫狂状态。
毕竟,晋豫失地得以光复,所带来的收获简直大得乎想象,让人感觉如梦似幻,甚至都有些不真实。
可狂欢过后,他们却又开始患得患失起来。
这些钱财虽说大多是从流寇手中缴获而来,但追根溯源,实则是源自藩王富户之家,于是他们内心不禁犯起嘀咕:
我们是否需要将这些钱财偿还回去呢?
相较而言,土地的问题倒还好处理一些,毕竟藩王封地之外尚有诸多土地,这可是陛下亲口允诺能够作为股权分配的。
可他们为何独独对钱财这般纠结呢?
原因无他,实在是这笔钱财的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