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归德光复炸断古道四(2 / 3)

加入书签

原本用于军事目的的疯狂举动,却意外地为卢龙道创造出了一处独特的旅游景点——近五十个堰塞小湖。

这些小湖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卢龙道的两侧,在后世更是被人们称为“卢龙连池”

当初那些御马监的太监们,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一次失误,竟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这样一道别样的风景。

古北道,这条承载着两千年悠悠历史的古老通道,在一场惊心动魄的变故后,终究还是沦为了历史的尘埃。

一切都源于对那威力惊人的地雷认知严重不足,这里呈现出的景象与卢龙连池相比,另有一番奇特风貌——大湖套小湖,层层叠叠,波光粼粼,后世之人因而将其命名为“古北连湖”

卢龙道与古北道的相继炸毁,宛如平地惊雷,惊到了远在关外的大清摄政王多尔衮。

他心急如焚,立即下令征集人手,试图开挖掉堆积如山的土石,让道路恢复通行。

那些士兵们日夜奋战,一锹一镐,挥汗如雨,然而面对这五十处巨大的堰塞以及四处山体不稳、时不时有碗口大碎石掉落的艰难处境,他们的努力终究是付诸东流。

无奈之下,多尔衮只得长叹一声,做出了放弃的决定,实在是不放弃不行啊,这两条路已然彻底报废,根本无路可走。

思来想去,多尔衮只能将入关的路线转向张家口。

可这一转,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

明军既然有能耐炸毁卢龙道和古北道这般重要的战略通道,自然也有足够的实力守住张家口和山海关。

多尔衮只觉浑身不得劲,满心的憋屈与疑惑:

本王这边尚未兵,明庭那边却像是早已洞悉大清的一举一动,提前做好了防备,这关内到底是生了什么事?

他派出的哨探,如同泥牛入海,一去不回,好似凭空失踪了一般。

就连平日里与后金联系紧密的太原府晋商,此刻也完全断了音讯,根本联系不上。

多尔衮心急如焚,满心焦虑地思忖着:

关内到底生了什么,自己竟然完全摸不着头脑。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尝试将哨探放到河套那边去,期望他们能翻过长城,探听关内的情况。

可河套地区的蒙古鞑子,那是出了名的又臭又硬。

清军若是大军压境去攻打他们,他们便如同狡兔一般,迅往西逃窜,消失在茫茫草原深处;

清军一旦撤退,他们又像幽灵一样,悄无声息地回到原地。

若是派小股军队前往,那简直就是羊入虎口,白白送人头。

皇太极在位时,就曾为这事儿头疼不已,对他们百般无奈。

如今多尔衮接手,同样也是束手无策。

所以说,河套那边过不去,大同、宣府这边的哨探又总是莫名失踪,山海关那边更是指望不上。

多尔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入关之路变得愈艰难,仿佛被一团迷雾重重笼罩,看不清前路究竟在何方。

在沈阳那规模小的令人笑的大清皇宫内,多尔衮眉头紧锁,面色凝重地召开了一场至关重要的会议。

此次会议的议题简洁明了却又迫在眉睫——探查关内局势,精心筹备南狩大计。

“诸位,”

多尔衮目光扫视着座下群臣,缓缓开口,语气中透着一丝焦虑与无奈,

“这南狩之事,如今实在叫人头疼。

咱们对关内情况一无所知,古北道和卢龙道被堰塞阻断。

宣府、大同派出的哨探没了踪影,连平日里互通消息的晋商也没了音信。

你们皆是我大清的肱股之臣、栋梁之才,可有什么良策?”

殿内一时陷入了沉默,众人皆低头沉思,气氛压抑得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