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o章 火锅宴臣库伦兵聚五(2 / 3)
>
他们先是取道小境门沙子甸,此地地势险要,却因明朝疏于防备,被后金轻易突破。
随后,大军沿着潮河顺流而下,进入滦河,继而踏上卢龙道,一路势如破竹,直抵滦河谷。
紧接着,喜峰口告破,这座素有“蓟北雄关”
之称的要塞,在后金铁骑的冲击下,没能守住国门。
而后,后金铁骑马不停蹄,走马兰峪,遵化城随之沦陷,城中百姓惨遭屠戮,财物被劫掠一空。
紧接着,从三河直入通州,妄图进一步威逼京城。
明军京营虽拼死抵抗,在德胜门与后金军队展开一场大战,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极其艰难地阻挡住后金的攻势。
后金军队见京城一时难以攻克,转而进占固安、房山等地,在这片富饶之地大肆抢掠财物与人口。
如同饿狼扑食,待抢得盆满钵满后,才心满意足地从密云扬长而去,留下一片满目疮痍的山河,也让明朝的国运自此蒙上了更深的阴霾。
这一场场溃败,皆因明朝对关外局势的疏忽、对盟友的失信,以及边防的空虚,为其覆灭埋下了伏笔。
后金虽已将库伦收入囊中,可为何还执着于偷袭之道呢?
这背后实则有着诸多考量。
彼时的宣府镇,作为明朝北疆的军事重镇,常年重兵把守,城高墙厚,军备精良,犹如一只沉睡的雄狮,一旦惊醒,必将爆出惊人的力量。
若是后金大张旗鼓地直接攻打张家口,无异于捅了马蜂窝,明军必定会迅警觉,进而火调配兵力,加强燕山各处口隘的防御。
要知道,燕山防线恰似一道横亘在关内关外的天然屏障,各个口隘相互呼应,一旦全面戒备,后金想要突破,难度可就呈几何倍数增长了。
所以,在之前的数次征伐中,偷袭已然被证明是入关最为行之有效的“敲门砖”
。
后金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铁骑的机动性以及情报的精准掌控,屡次绕过明军的主力防线。
如鬼魅般悄然潜入关内,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这一招一式,让明军防不胜防,吃尽了苦头。
此次多尔衮领军出征,心中打的仍是那套“故技重施”
的算盘。
他计划对张家口展开佯攻,佯装全力进攻之势,吸引明军的注意力,而主力部队则悄然沿着野狐岭向独石口进。
只不过,这一回的入关路线相较以往有所调整,不再选择古北口与喜峰口,而是剑走偏锋,绕道张家口堡东侧,试图从这个意想不到的方位偷袭口内。
一旦得手,便可一举拿下张家口堡,掌控这一关键据点,就如同握住了开启关内大门的钥匙,届时大军便可长驱直入,开关放行后续部队。
紧接着,分兵出击,迅拿下宣化城,将明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部署彻底打乱。
而后,以太原为大本营,依托此地的地理优势与资源储备,向河南、陕西等地辐射影响力,逐步蚕食明国的内陆疆土。
同时,以紫荆关与居庸关为突破口,集中兵力全力攻坚,彻底占领明国北直隶地区,将明国的核心统治区域纳入囊中。
至于黄台吉生前一直担忧的山海关,在多尔衮看来,不过是一座“区区孤隘”
罢了。
失去了北直隶的依托,它要么在清军的威逼下乖乖投降,要么只能在孤立无援中自行困守,直至粮尽城破,走向绝境。
多尔衮站在帅帐之中,对着地图反复比划,眼中闪烁着野心与自信,仿佛已然看到了大清铁骑纵横关内、江山易主的那一天。
确实如此,倘若多尔衮的计划顺利推进,届时吴三桂所面临的处境将极为艰难。
辽西走廊的沙滩已然堰塞,这就如同斩断了他的后路,前有强敌,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