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天下行走任务经费四(2 / 3)

加入书签

到堤坝裂隙,山川测绘需穿透岩层土壤,连新作物的根系生长都要详细记录。

“这哪是巡查,分明是要给大明做一场精细入微的大手术!”

施邦曜喉头滚动,咽下一口唾沫。

他突然意识到,皇帝这哪里是在布置任务,分明是在为颠覆千年治国逻辑做铺垫。

那些被请辞的御史还在为权位痛心疾,却不知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当水文图、地质册、农产录一一

成型,朝堂上的“祖制”

与“旧规”

,恐怕再难束缚这锐意革新的脚步。

殿外蝉鸣聒噪,施邦曜却觉得后背凉。

定员一千名的“天下行走”

团队,此刻看来是远远不够了,这海量的实地勘察、数据汇总。

不仅需要懂测绘的能工巧匠,更要敢深入瘴疠之地的敢死之士。

他握紧圣旨,突然想起皇帝啃胡瓜时那副漫不经心的模样——

原来最荒诞的表象下,藏着最精密的算计。

施邦曜反复研读着这密密麻麻的旨意,握着圣旨的手微微颤。

千员的庞大编制,远他的预想,这不仅是对人才储备的考验,更是对整个组织协调能力的巨大挑战。

“需有相关认知条件,需务实者,需能吃苦耐劳”

短短三句要求,字字如铁,筛去的将是多少空有虚名之辈,留下的又将是怎样一群实干之人。

每月十两白银、一石精粮外加十两补贴,这优厚的待遇,在如今的朝堂上堪称破格。

更别说那每年一百万两白银的巨额经费,且按成果分季度支取,不限时间,直到任务完成为止。

施邦曜心中清楚,皇帝这是下了血本,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吃得饱,为的就是能将这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落到实处。

邸报每月十万两白银的补贴,更是开辟了新的局面。

由他和副院长自行择选吏员、酌定待遇,这无疑是赋予了他们极大的自主权。

施邦曜深吸一口气,望着殿外的天空,此刻的他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也背负上了沉甸甸的责任。

这千员天下行走、这庞大的经费开支、这全新的邸报体系,每一项都是重担,却也都是革新的希望,他暗暗誓,定要将此事办好,不负圣恩。

施邦曜攥着这份俸禄明细,指节因用力而微微白。

对比过往,如今都察院正副院长月俸五十两白银、二石精粮,再加上三十两补贴,还有二十两奖金,这待遇与往日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他不禁回想起从前,自己身为正二品官员,名义上月俸六十一石,可实际到手,本色十八石三斗,折色四十二石七斗,折银不过十二两。

自崇祯十年起,天灾人祸不断,俸禄更是一年只八个月,剩下四个月的薪俸被各种名目的开支挤占。

每个月八两银子的收入,在崇祯十四年粟米价格近乎翻倍的情况下,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维持。

如今这份新俸禄,不仅能让他不再为生计愁,更是皇帝对他的信任与重用。

施邦曜心中涌起一股热流,暗自誓定要倾尽全力,不负这份知遇之恩,将天下行走制度办得有声有色,为大明王朝的革新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施邦曜心中暗自盘算着,这新给的月俸禄一百两,抵得上过去一年的收入,还不算那精粮。

这精粮可是贡米,价值难以估量,更别说那丰厚的补贴和经费了。

想到那一年近三百万两白银的开支,施邦曜不禁咋舌。

皇帝如此大手笔,看来是铁了心要推行这天下行走制度,这背后的决心和魄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他知道,皇帝这是在破釜沉舟,要改变这朝廷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