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教会聚京徐氏信徒三(2 / 2)

加入书签

冷的典故。

“那座城有三教圣迹,”

神父的大明官话带着卷舌音,

“犹太人说那是耶和华的应许之地,穆斯林认它为穆罕默德登霄处,我们天主教,则信耶稣在那里受难。”

皇帝摸着下巴笑了:

“这么说来,埋块神谕泥板进去,倒真是‘众神聚会’了。”

他想起高宇顺说的“象形文字通用”

,忽然觉得这主意比打仗还妙,

“让去耶路撒冷的人,找个三教信徒都常去的地方埋——

最好是块不起眼的墙角,等哪天修路时‘偶然’挖出来。”

汤若望听得心惊,却又忍不住点头:

“神谕说‘万物同源’,这泥板便是最好的证明。”

他忽然压低声音,

“只是那上面的故事……

姚和华、姚叔,会不会太像编造的?”

“要的就是半真半假。”

朱有建眨眨眼,

“你看那些宗教典籍,不都是真事里掺着些神神道道的?”

他指着研究院里的地球仪,

“就说这地是圆的,以前谁信?

现在不也成了‘神谕’的一部分?”

三日后,泥板终于“做旧”

完成。

高宇顺捧着它,像捧着稀世珍宝,交给即将出的荷兰商人——

这人是“神谕会”

的狂热信徒,拍着胸脯保证:

“埋在圣墓教堂旁边的橄榄树下,明年春天准能被修墙的工人挖出来。”

送行人马出时,朱有建特意让农科的人,往他们的行李里塞了些新培育的麦种:

“告诉那边的信徒,神谕不光在泥板上,也在地里——

种出粮食,比争谁的神更灵验实在。”

高宇顺站在城楼上,望着商队消失在官道尽头,忽然对身边的小太监道:

“你说,将来真有人信这泥板上的故事吗?”

小太监挠挠头:

“圣主说,信不信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愿意坐下来谈——

就像咱这儿的佛道神父,现在不都一起喝茶了?”

这话逗得高宇顺笑出了声。

风从城楼下吹过,带着刚翻过的泥土气息,远处的神谕堂已建起了尖顶,阳光下闪着琉璃的光。

他忽然觉得,那块埋在耶路撒冷的泥板,究竟是真是假,或许真的不重要了。

就像皇帝说的,能让那些为教义打了几百年的人,因为一块“老古董”

停下来,哪怕只是争论“姚叔是谁”

,也比拔刀相向强。

地窖里剩下的水泥模具,被熊人霖改造成了农具模型。

他说:

“与其造假古董,不如多浇些犁铧——

这才是真正能让百姓信神谕的东西。”

朱有建听说了,笑着赏了他两匹绸缎,让他“继续研究怎么让泥板长出麦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