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海师旗舰朝堂的事五(1 / 2)

加入书签

就连榆关的裁撤,也是说裁就裁了。

吴三桂一夜之间没了职位,成了失业总兵;

原守军不知被调去了哪里,没留半点风声。

吴襄吓得赶紧请罪辞职,说愿意回家乡种田,皇帝却只淡淡一句“事件未遂,留京观察”

,这事就轻描淡写地翻篇了。

搁在过去,老吴家少说也得抄家灭族,就算讲圣恩,流放三千里都是轻的,如今却连像样的处罚都没有,让满朝文武看得目瞪口呆。

大臣们私下议论纷纷,却不敢在朝堂上多言。

有人感叹:

“这皇帝,到底是真宽宏大量,还是另有深意?”

更多的人则选择沉默,因为没有人知道皇帝真正的想法,也没有人敢去试探。

这份诡异的平静,仿佛成了朝堂上的新常态,官员们只能在这种不确定中,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己的位置。

朝堂上的文武勋贵早就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位皇帝了。

他除了爱乾纲独断、自己闷头干事,竟真没啥缺点:

对京官温柔体贴,逢年过节必送礼,谁家贫困还节日补贴;

对子民更是大方,薄田免租免赋免役,田里产出的粮食、作物,朝廷直接给高价收购;

遇上灾情,自掏内帑挖河蓄塘,从不向民间摊派。

也难怪内官们一口一个“圣主”

,这做派真就跟圣人似的,有人私下嘀咕:

“当初真该用‘乾圣’做年号才对。”

对待“股东”

(那些手握土地、工坊的文武勋贵商贾)也算得上仁慈。

谁要是一时拿不出管理费,皇帝会宽限三年,只提醒“记得加利息”

真要是交不出来,就“请有能力的股东帮忙承担”

,至于帮忙的报酬?

“你的地就给大伙分了吧。”

这话一出,股东们反倒击掌称赞,暗地里却都怕自己成了“被分地”

的那个。

还没到缴费期限,大家伙就上赶着交钱,最缺德的当属魏德藻,直接一次性交了五年的。

皇帝一高兴,当场许诺将科尔沁大草原划出五十万亩给他,赋税按“五十税一”

算——

那里水草丰美,正适合养殖牛羊,能给自家纺织工坊提供原料,皇帝还拍板:

“将来完税若是达标,运输的事由皇室承包!”

其他股东哪敢不学?

只是有些股东的土地是“并田”

,由许多小股东的田汇集而成,总觉得自己先交钱吃亏,只能眼睁睁看着魏德藻占了便宜。

这魏德藻当官、为人都不怎么样,可论投机倒把的本事,连周奎、田弘遇都得甘拜下风。

满清到底灭了没灭?

朝堂上还有人存疑。

又是魏德藻跳出来,开出赏银征召一干治安军冲进辽河平原,说是“想办法偷女人回来”

几位晋商怕被清算,赶紧凑钱跟他合伙,派商船在獐子岛候着接应。

这桩桩件件,都透着股荒诞,却没人敢说半个不字——

毕竟皇帝把明面上的好处给得足足的,至于暗地里的门道,大家伙心照不宣,跟着喝汤就好。

这样的局面,让朝堂上的人们既安心又不安。

安心的是,皇帝的宽厚和慷慨让他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

不安的是,皇帝的神秘和独断让他们始终摸不透他的心思。

这种复杂的情绪在朝堂上弥漫开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官员们既不敢轻易质疑皇帝的决策,又在心底里暗暗揣摩着他的意图。

而皇帝则在背后默默地推动着他的计划,让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