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鲁豫总督将出何处二(2 / 2)

加入书签

事!

中南司那边的黑土地多肥沃,哪是十万土蛮部落能种得完的?

多些百姓去开垦,既能添粮食,又能守边疆,多好!”

说这话时,他手里还捏着中南司的舆图,指尖在空白的荒地上划来划去,满是可惜的模样。

显然,朱有建的皇家团队里,最缺的是真正懂南方的人才。

魏德藻虽是铁杆“保皇党”

,遇事总想着为朝廷分忧,可骨子里还是北方人的认知——

他只盯着南方那些盘根错节的官商家族,算着他们手里握了多少田产商铺,却压根没算到,南方百姓的人口基数比湖广还要稠密,光是苏州、松江两府的农户,就抵得上北方三个州的总人口。

就连在南方刺探情报的东厂番子,也没摸透底层百姓的生计。

他们在南方跑了半个月,很少见着田间有农民弯腰劳作,反倒是城市周边的工坊里,挤满了纺纱织布的人。

他们哪里知道,南方的土地大多种了桑麻,从养蚕缫丝到织绸染布,全在工坊里流水线操作,农民早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模样。

这景象落在北方来的番子眼里,竟让他们错以为“南方人口不多”

——

毕竟在北方,一到农时,田间地头全是挥着锄头的农人,哪见过这般“工坊比田地热闹”

的景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有建对南方人口的认知,始终带着前世的局限性。

他总记得前世南方人口稠密,是因为沿海经济达,吸引了无数内地打工人,外来人口占了大头,本地原住民比例并不高。

便想当然地以为,大明朝的南方也是这般景象,却忘了深究两者的根本不同——

如今南方豪商走私的茶叶、瓷器、丝绸,哪是凭空冒出来的?

茶叶要靠农人在茶山一棵一棵采摘,瓷器得经工匠揉泥、拉坯、烧制,丝绸更是从养蚕、缫丝到织造,每一步都要人工盯着。

这些产业里,藏着数不清的底层百姓:

茶山有采茶女,瓷窑有烧窑工,工坊有织绸匠,连运货的船工、沿街叫卖的小贩,都是靠着这些行当讨生活。

它们可不是研究院工坊里,靠机器就能批量生产的日用品,每一件货物背后,都拴着成百上千人的生计。

钱家族老们哪肯听钱谦益的辩解,七叔公把拐杖往地上一顿,沉声道:

“你当我们老糊涂了?

分明是不愿把产业交出来,故意找这些歪理推脱!”

五叔公也跟着帮腔,脸拉得比驴还长,语气硬得像块石头:

“若不是家族当年供你进读书,给你凑路费赶考,你以为能中进士、当大官?

你先是钱氏的子孙,之后才是朝堂的臣子!

先有家后有国,这是传了几千年的规矩,你可别搞反了!”

hai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