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鲁豫总督将出何处六(2 / 2)
硬脾气,半点不替皇帝护短。
就像孙传庭围剿闯贼那回,崇祯连着了七道圣旨,催着他尽快决战,起居录里竟直接写下“帝急,出昏旨,七令,寇出而遁!”
,连带着“帝性急,不察军情,致功败垂成”
的评定都写了进去。
虽说这出了起居录只记事实不评断的常规,可字字句句都戳中要害,崇祯看了脸色铁青,却没法反驳——
毕竟圣旨是他的,战局溃败也是事实,到最后竟没勇气让人把这段删改了去。
其实这种“敢说真话”
的起居录在大明并非个例,就连当年强势如永乐皇帝,面对笔下不留情的记载也只能认栽。
《永乐实录》里就清清楚楚记着征伐北元时的一桩旧事:
“夏不允征饷,帝羞怒罪之,夏以籍之,帝昏强征,非明君之为!”
——
那会儿永乐决意北伐,找户部尚书夏元吉要粮饷,夏元吉查完国库账本,说粮草只够支撑日常用度,坚决不同意挪作军饷。
永乐又羞又怒,拍着龙案说要治他“阻扰军机”
的罪,可夏元吉硬气得很,当场就顶回去:
“钱粮没有,臣项上头颅倒有一颗,陛下要便拿去!”
最后永乐还是强行从国库调走了粮饷,可起居录里直接给他定了“昏君”
的调子,明明白白写着这不是明君该做的事。
这话能流传到现在,显然是永乐大帝后来也低头认了,没敢翻脸治女官的罪,更没让人把这段记录抹掉。
有意思的是,负责记录起居录的女官,从崇祯朝到乾德朝就没换过,可提到“昏君所为”
,两朝的记载却差得离谱。
崇祯的“昏”
全落在实打实的政务和军务上:
催孙传庭冒进是“昏旨”
,乱调边军是“昏策”
,光是明确被记下的“昏举”
就有一百三十七次,每一条都戳在治国的要害上。
而乾德皇帝的“昏”
,大多围着宫里那只狸花猫打转——
比如某天为了哄威龙欢喜,耽误了半刻钟早朝,被记成“耽于猫戏,误朝半刻”
;
或是觉得御膳房给威龙的小鱼干不够精致,要求只取鱼腹鳍处,又被记成“为猫费食,靡费小许”
。
至于正经的政务和军务,女官私下里跟身边人说,好几次都想在记录里给乾德安上“千古一帝”
的称谓;
可她清楚自己只是起居录官,只负责记事实,没资格像史官那样下评价,最后也只能把赞叹咽回肚子里,只在字里行间悄悄藏些“政令通达”
“军伍整肃”
的平实描述。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