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 西夏宝藏史前机器四(1 / 2)
这话一下提醒了众人——
出前研究院的文理科教授特意叮嘱过,不管是石碑上的文字还是不知名的图案,只要看不懂,第一要务就是先拓印下来。
毕竟他们这些远征军、海师、快应队的人,认知里多是刀枪和财宝,那些古奥的符文根本辨不出门道,只有拓下来用电报把细节描述给教授,或是直接送回京城研究院,才能解开其中的谜团。
好在拓印工具本就是每个人军工包里的必备品,油纸叠得整整齐齐,墨块裹着布套,拓包塞在角落,拿出来就能用。
要说用得最熟练的,还得是蓄塘队和勘探队的工匠——
他们这一路往西走,见了太多刻有图文的石碑、岩壁,早练就了一手快拓印的本事。
这会儿有人蹲在地上铺好油纸,有人蘸着墨把拓包揉匀,三下五除二就忙活起来,没一会儿就把地上的圆形符文图案完整拓了下来,纸上墨色均匀,连符文边缘最细小的弯钩纹路都没漏掉,看得一旁的战士们连连点头。
贺兰山腹地这圆形图案上的符文,竟恰好和他们刚结束的电讯符文培训内容对上了——
过去见着这类“画符”
只觉满纸陌生,连符号形状都记不住,此刻再低头看,好多符文竟能一眼认出来,就算暂时拿不准是不是电讯符文里的意思,至少能准确叫出“斜钩符”
“双横符”
的名字,不用再对着地面瞎猜。
众人一口气拓了几百张拓文,有了这清晰平整的纸本,再也不用蹲在地上凑着灯光眯眼辨认。
有人反应慢,还捧着拓文对着符号呆,机灵些的已经从军工包里掏出了《电报符文对照表》,“哗啦”
一声翻到中间,当场就着灯光比对起来。
这一比对,满场都响起了低低的惊叹声——
图案上的每一个符文,居然都能在电报符文表里找到一模一样的对应符号!
横是横、钩是钩,连细微的弧度都分毫不差。
唯一奇怪的是,这些符号的排列顺序毫无规律,既不是日常用的“紧急支援”
“粮草短缺”
这类电报代码,也不像能直接连起来通读的语句,反倒像是有人把零散的符号随手抓来,随意拼在了圆形里,看得人一头雾水。
一群“大机灵”
立刻从军工包里翻出写字板和墨笔,围在拓文旁蹲成一圈,开始尝试各种排列组合——
笔尖在纸上“沙沙”
飞动,有的按顺时针圈着符号画箭头,有的把零散符号拆出来重新组队,时不时还为某个符号该放在开头还是末尾争上两句。
反应快的早把自己的猜想写满半张纸,手里的笔都快赶不上脑子里的念头,占尽了先机。
不过反应慢的也未必是笨。
就像一位校尉,他没跟着凑排列的热闹,反倒搬了块石头坐在拓文旁,捧着拓纸盯着上面的圆形图案仔细看,指腹反复摩挲着边缘。
忽然他眼睛一亮,指着外圈一处凸起的短线说道:
“你们看这里,有根外突的线,跟周围任何符文都不连着!”
说着他用墨笔在拓纸上圈出那处,别人都觉得该从右向左顺着读,他却偏要从这根短线开始,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地逐字辨认,嘴里还小声念着对应的电讯符名称。
没成想这一读,还真读出了一段语气连贯的话:
“第五日纪一一八九二年山东箕域风部入侵海西毕域雨部入侵帝令星部”
。
一旁的方正化听得兴起,凑过来抢过拓纸接着往下读,可没念几句就脸色涨红,眼一黑差点栽倒在地——
这段文字连个断句都没有,密密麻麻的字挤在一起,一口气读下来连喘口气的空当都没有,胸口憋得像塞了团棉花,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