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中南政策,西域乱象(三)(2 / 2)

加入书签

因内部分裂成多个教派,又都信奉伊斯兰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教义,最终打得四分五裂,再难成气候。

这种乱糟糟的局面,朱有建半点不想掺和。

别瞧着后来突厥人名声响亮,其实最初逃到中亚的突厥部落,早就元气大伤,规模小得可怜,只能和另一个小族群塞尔柱人抱团相依为命,勉强在中亚站稳脚跟。

等到鞑靼人打进中亚时,塞尔柱突厥部落依旧没成什么气候——

他们没有固定城池,全靠毡帐居住,迁徙起来极为方便。

也正因如此,他们没成为鞑靼人重点打击的目标;加上他们行事低调,愿意俯首做鞑靼人的附属,帮着跑腿打杂、缴纳贡物,才得以在鞑靼人的势力范围里继续生存下去。

伊利汗国推行伊斯兰教时,塞尔柱突厥人表现得极为顺从,不仅老实信教入教,还事事听从汗国指令,靠着这份“听话”,他们顺理成章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甚至得到了黑海与咸海之间的肥沃草原——

这片土地水草丰美,成了他们休养生息、壮大部众的根基。

后来波斯势力复苏,伊利汗国多地爆发起义,局势动荡。

此时,一向“忠厚”的塞尔柱突厥人被汗国视作可靠力量,不仅被赋予武装权,还获准扩充军备,让他们协助镇压各地反叛势力。

这一步,成了塞尔柱突厥人崛起的关键转折。

说起来,这历史就像一个轮回:

当年突厥人在柔然麾下时,也是这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北魏与柔然战事激烈,柔然人手不足,便允许突厥人发展武装,让他们随军征战;

后来柔然势力衰落,突厥人凭借多年积累的兵力与战功,趁机取而代之,成了草原共主,强盛了数百年,成就远超柔然。

就连大唐天可汗,一生功业赫赫,却也因突厥人留下了唯一的污点——

当年突厥曾对大唐构成极大威胁,甚至一度逼近长安,这份“耻辱”让天可汗意难平了半生,也从侧面印证了突厥人巅峰时的强悍。

后来伊利汗国吞并了窝阔台汗国,疆域虽扩大,却意外让帖木儿部落趁机强盛起来——

不出所料,帖木儿部落最终取而代之,伊利汗国也由此改称为“帖木儿汗国”。

帖木儿汗国对塞尔柱突厥人还算宽厚,不仅没打压,反而允许他们代表汗国向西征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