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暗流涌动,瓜分利益(六)(1 / 2)
可左良玉当初领兵撤出九江时,只把他丢给了其子左梦庚,连句像样的嘱托都没有;
偏偏左梦庚后来也跑了,跑的时候连招呼都没打,只留下几封没拆的公文,硬生生把他晾在九江的空营里。
黄澍到现在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左良玉父子早在鄱阳湖畔的乱兵里丧了命,如今已成了两抔黄土,坟头的草怕是都过三尺高了——
这事要怪就怪动手的高宇顺做事不地道,杀了人却没清理干净,连监军黄澍这么大个人都忘了处置,留着他如今还能对着空荡荡的军营,拍着柱子骂左家父子没良心,骂得嗓子都哑了。
左良玉的混账,得从黄澍入营那天开始算。
崇祯十五年二月,黄澍刚揣着兵部文书到左部时,左良玉手里也就三万来兵,那会儿倒还算规矩,跟张献忠在湖广打仗都是真刀真枪,连自己的战马都亲自喂,营里的军规也还管得住。
张献忠被他打得节节败退,粮草断绝,走投无路了才逃进大顺军营,厚着脸皮求李自成庇护。
可李自成和张献忠本就不对付,一个是“闯王”,一个是“八大王”,谁都瞧不上谁;
李过见张献忠这副惨样,当即自告奋勇带了三万人马,扬言要给张献忠“上上课”,让他看看真正的大顺军打仗是什么样。
结果呢?
李过领着人刚到麻城,就撞上了左良玉的伏兵,一场仗打下来,最后只带着五千残兵逃了回来——
一万多兵被左良玉的人砍了脑袋,剩下的全吓散了,连军旗都被抢走了。
经此一役,李过再也不敢嘲笑张献忠,好歹人家跟左良玉周旋了两年多,就算逃,也没败得这么狼狈,至少还保住了主力。
别以为崇祯是傻子,他心里精着呢。
虽说朝廷国库空得能跑老鼠,拿不出实际饷银给左良玉,可封官给爵却半点不含糊——
一道圣旨下来,直接封了左良玉平贼大将军,还加授宁南伯,金印送到军营时,红绸裹着的印玺闪得人眼晕。
这“宁南”二字可不是虚头巴脑的名号,是实打实的封地:
当年宁王的南部属地,也就是整个南昌府,明明白白划给了左良玉,连府衙的户籍名册,都派人抄了一份送到他营中。
后来朝廷也怕出事——
当年关宁铁骑之所以被裁撤,就是因为内官监军瞎掺和,不懂军务还乱指挥,最后把军队搅得散了架。
这次吸取了教训,干脆换了路子,派御史代替内官去监军,黄澍就是这么来的。
他一到左部军营,就揣着点心匣子往中军帐跑,想着先跟左良玉处好关系。
没几天就凑到左良玉身边,压低声音出主意:
“大帅,您如今爵位到顶了,军职也够高了,可不能再这么死磕下去了。
您想啊,要是张献忠被您灭了,李自成也被您打垮了,天下太平了,您觉得朝廷最后会给您什么?
总不能把江山分您一半吧?”
左良玉愣了愣,手里的茶盏停在半空,茶沫子顺着杯沿往下滴,过了好一会儿才猛地反应过来——
对啊!
这天下要是真太平了,没了贼寇做借口,自己手握重兵,可不就成了那只该卸磨杀驴的“驴”?
他赶紧放下茶盏,一把拉着黄澍的手,指节都攥得发白:
“先生大才!这话点醒我了!快教教我,眼下该怎么办?”
黄澍眯着眼笑了,指尖轻轻敲着桌角,慢悠悠说道:
“依在下看,不如走‘养寇自重’的路子。
要是朝廷催您进兵催得紧了,大帅您就这么上奏:
‘为早日灭寇,臣又募了八万多兵,如今军营人满为患,跟贼寇周旋这么久,粮饷早已耗尽,士兵们饿着肚子,实在不肯往前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