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渔网不算兵器(2 / 4)

加入书签

    首先,他自己如今不过二十出头,年富力强,身体康健,大概率不能说嘎就嘎了。

    远未到需要考虑身后事的时候,不必如此急切。

    其次,长子李承虽然聪慧稳重,小小年纪已显露出不俗的气度,颇有几分人主之相,但他终究还是个孩子。

    过早地将储君这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引来无数的关注乃至敌意,未必是好事。

    他不想自己的孩子重蹈李承乾的覆辙,没有一个完整童年的孩子,心思是不健全的。

    在他看来,等孩子们再长大一些,或者成年之后,再根据他们的品性和能力来确定储君人选,也为时未晚。

    而且,没准李承压根就不想继承皇位呢。

    大庆未来的皇帝可未必是什么美差事,未来的李彻既要削减世家,也要削减皇权。

    当然,李彻也明白,诸葛哲提出此议,完全是出于公心,而不是为了争一个从龙之功。

    思虑既定,李彻开口道:“子渊,你的心意朕明白,不过立储之事关乎国运,不宜操之过急。”

    他见诸葛哲似乎还想再劝,便抬手制止,继续说道:“这样吧,太子之位暂且不议,先给孩子们封个爵位,堵一堵悠悠众口。”

    诸葛哲也不好多说,只得拱手道:“谨遵陛下旨意。”

    他略一沉吟,便做出了决定:“册封长子李承为辽国公,长女李悦为吉国公主,次子李浩为朝国公。”

    诸葛哲闻言,先是下意识地应了声‘喏’。

    随即反应过来,脸上露出愕然之色:“陛下,只封国公?这......按照礼制,皇子初封,至少也应是郡王......”

    李彻笑了笑:“三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寸功未立,封那么高的爵位做什么?”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国公之位已是显贵。待到他们日后成年,知晓了民间疾苦,懂得了责任担当,再行封王也不迟。”

    庆帝就喜欢给自己的儿子们都封亲王,结果如何?

    十个儿子就剩下不到一半了。

    李彻不觉得自己的儿子都要当亲王,而且大庆也没有那么多土地给藩王封。

    既然要削减皇室的权力,那就要从自己做起,做人不能太双标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平凡一些也好。

    诸葛哲知道此事皇帝心意已决,再劝无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