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章 大庆的第一次科举(二)(2 / 3)

加入书签

考察基础与思维灵活性上更为均衡。

故而,此次会试最终启用的是那份备用的副卷。

这题目对如今的张谦而言已是信手拈来,经过林清源月余的悉心指点,四书文句早已烂熟于胸。

他刚提起笔,饱蘸墨汁,准备直接作答......

“且慢!”

台上学官的声音再次响起,打断了许多人的动作。

“现在发放草稿纸。

诸生所有答案,需先在草稿纸上拟定,确认无误后,再工整誊抄于试卷之上。

本官提醒你们,卷面字迹潦草、涂改过多者,一律会影响考评成绩。

慎之!慎之!”

张谦心中一凛,连忙收住笔锋,暗自庆幸。

他写字虽不算差,但也绝不敢保证万无一失,若有草稿纸先行推敲,自是稳妥许多。

学官们再次走下来,下发草纸。

这草纸的质地就普通了许多,色泽微黄,略显粗糙。

但胜在数量颇丰,每人厚厚一小沓,管够。

张谦铺开草纸,深吸一口气,这才稳稳落笔: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反复看了两遍,确认无误,才小心翼翼地将其誊抄到那份洁白得耀眼的试卷之上。

随后的二十四道帖经题,皆出自四书。

对于已将四书倒背如流的张谦而言,自然并无太大阻碍,他笔下不停,一一解答。

与此同时,考场内大部分学子在搞懂了这帖经便是‘填空’的规则后,也纷纷埋头疾书。

场内顿时响起一片细密的书写声,如同春蚕食叶。

这前二十五道题,旨在检验最基本的学习根基,并未难倒太多人。

甚至有考生暗自得意,觉得陛下也不过如此,出这些基础的考题完全考不出真正的贤才。

然而,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此顺畅。

人群中,已有人开始愁眉苦脸,对着卷子迟迟不敢下笔。

并非所有自诩读书之人,都曾下苦功将经典背诵得滚瓜烂熟。

在没有明确考核压力的往日,学问深浅,全凭自觉。

一些人口称饱读诗书,实则早已将书本内容归还给了岁月,空有一身书生的皮囊罢了。

那几位曾在招贤馆外对张谦冷嘲热讽的落魄世家子,此刻额角也见了汗。

其中一人更是死死攥着笔,盯着“敏于事而慎于言”之后的空白,脸色阵青阵白。

张谦却是下笔如有神,飞快写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他无暇他顾,已将目光投向了后二十五道题。

这部分出自五经,内容浩如烟海,即便是他也无法尽数背诵。

毕竟,以他的经济实力,连凑齐一套完整的五经都是奢望。

但李彻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这二十五道题选取的皆是五经中流传最广、最为经典的句子。

例如第一题:

【呦呦鹿鸣,____,我有嘉宾,____。】

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几乎是蒙学之后人人皆知的句子。

若连这都填不上,那所谓熟读诗书就是玩笑,不说没有真正的才学,至少没做到‘温故而知新’。

这却是难不倒张谦,他提笔便在草稿上写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然而,随着题目深入,难度也逐渐增加。

一些较为生僻的篇章、拗口的句子开始出现。

张谦虽能凭借过往的阅读记忆勉强作答,心中却不敢保证完全正确,一股焦灼感悄然蔓延。

然而,比他更煎熬者大有人在。

一些平素自诩学富五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