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军户佥妻制度(2 / 4)

加入书签

家人赶赴戍边之地,即使卫所士兵死亡,她的妻子也必须独身赶到戍边之地,完成家庭任务。

明代的卫所军户,有些人在家乡成婚之后,被征调到苦寒之地戍边,基本上再无回到家乡的可能。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在边地受苦,方便自己将来逃逸,常常雇佣一个妻子陪同戍边,在那个婚姻法不健全的年代,假结婚成为一些军户的手段,这些女子多是青楼女子。

在明宪宗成化时期,鉴于国家对佥妻制度的严格执行,地方上产生了雇佣妻子前往戍边的现象,买卖妇女的现象比较严重,使得佥妻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弊端。

军户以及佥妻从原籍赴边,路上的一切花费,全部都是国家来负责。到了边地买房置田地,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国家稳定且经济富庶时还能维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佥妻制度也随之走向没落。

佥妻制度的产生,实际是由国家财政来负担的辅助政策,在生产力相对比较低下的明朝,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巨大的财政负担,随着国家经济的崩坏,使得佥妻受到影响。

土地兼并严重,也令卫所制度没落。

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很多军户就开始逃亡,使得卫所制度走向消亡的边缘。

逃亡的士兵和佥妻之间,实际并没有感情的基础,结婚之前就没有见过面,很多都是随机分配的,在卫所制度出现崩坏以后,佥妻制度也随之逐渐瓦解,这些被遗弃的佥妻,最后的宿命,很多就是受冻挨饿致死。

当然还有什么贪官污吏克扣军粮军资、滥用军户为私用、上级军官侵吞屯田之类,但这些都非制度根本问题。

军屯田土总数量有限,但军户代代生养众多,明显到二、三百年后多出来的余丁是无田可耕的。

军户不对外开疆扩土的话,屯田是一定会愈分愈少的。

养不活自己一家的人肯定便要逃亡。

逃亡的军户多了,免不了又要找些人充军。

原历史中,土木堡战神、瓦刺留学生、太上皇朱祁镇成功复辟,夺回皇位。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复位为明英宗,复辟当回了皇帝,忠于国家民族但承认不忠君的于谦被杀,他老娘和儿子都被充军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