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回声’之声(6 / 7)

加入书签

编码结构完全对立的\"反灵弦\"波动,并同样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临界弦\",是否就能在\"钥匙\"抵达目标区域并生效之前,将其在传递过程中直接\"抵消\"掉?

这个原理在理论上听起来似乎清晰明了,但实际工程实现起来却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

首先,需要能够以极高的灵敏度和实时性,侦测并瞬间解析出敌方那复杂到极致、可能瞬息万变的\"信息静止\"场编码;

其次,需要在极短时间内,根据解析出的编码,生成出精确对应的、能完美抵消其效果的\"反编码\";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需要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法,将生成的\"反编码\"有效地\"注入\"到同样难以捉摸的\"临界弦\"背景波动之中,使其发挥抵消作用。

零号空间的尖端资源和研究团队的智慧被毫无保留地压榨到了极限。

李艳带领的团队,利用这段时间对\"临界弦\"振动特性的深入研究,呕心沥血地开发出了一种极其脆弱但功能性的新型探测器——\"临界弦\"共振探针。

这种探针虽然远无法像高维力量那样自如地操控\"临界弦\",但通过精密的调谐,可以在其稳定的振动上,极其勉强地\"叠加\"一个极其微弱的、特定模式的\"印记\"或\"扰动\"。

与此同时,\"枢机\"统领的强大计算团队,开始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数据库和算法库——\"信息静止\"场编码特征库及其对应的反制算法库。

他们试图从海量的模拟攻击模式中,归纳总结,寻找那种万能\"钥匙\"的通用规律和可能的破解模式。

这期间,孔方佳元帅多次亲自通过最高权限的物理接入端口进入零号空间,与核心研究团队进行深入的战略性探讨。

他那宏大的战略视角和对危机敏锐到可怕的直觉,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研究进程中可能存在的思维盲点和误区。

\"我们的战略目标必须清晰,\"孔方佳在一次关键性的研讨会上,目光如炬地扫过每一位团队成员,

\"不要试图在短时间内完全复制甚至超越对方的技术体系,这不现实。我们的核心目标是破解,是建立有效的防御屏障。

就像面对一把结构复杂无比的密码锁,我们不需要完全洞悉造锁匠的全部工艺和原理,我们只需要集中精力,找到那根能够有效干扰其内部锁芯核心运动机制的‘铁丝’!\"

在他高屋建瓴的指引下,研究团队果断调整了主攻方向,不再执着于追求完全理解\"信息静止\"场所蕴含的所有深奥物理奥秘,而是将全部精力和资源都集中起来,聚焦于寻找那个最关键的、在技术层面上能够被己方现有或可及手段干扰的\"核心节点\"。

终于,在经历了数百次令人沮丧的模拟失败和几十次在零号空间内进行的、风险系数极高的实境微型\"信息静止\"效应模拟测试后(每一次测试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他们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原型防御装置——\"谐波抵消器\"。

该装置的核心由两个精密的子系统构成:

一个是高度敏感的\"临界弦\"波动接收\/解析阵列,负责捕捉和瞬间解码来袭的\"信息静止\"场编码信号;

另一个则是同样精密、反应速度达到极限的\"反灵弦\"波形发生器。

当接收器捕捉到并确认了特定的攻击编码信号时,装置的超核心处理器会在皮秒(万亿分之一秒)级别内完成计算,生成完全对应的反相抵消编码,并立即通过那脆弱但关键的\"临界弦\"共振探针网络,将这种反相编码以特定的谐波形式,强行\"写入\"到装置周围区域的\"临界弦\"背景波动之中。

在零号空间进行的最终全要素验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