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九鼎余晖与文明长河(2 / 3)

加入书签

那几个棒子国、樱花国人,如同被抽去了脊梁骨,再不见半分嚣张气焰,面如死灰,浑身筛糠般颤抖。在无数道鄙夷、愤怒、审视的目光交织下,他们连滚带爬,狼狈不堪地挤出人群,仓皇逃离展厅,背影如同丧家之犬。

吕雉适时上前,如同冰冷的锋刃完成最后的收割。她对着棒子国人仓皇的背影,用流利而锋利的韩语清晰补刀:“贵国史书若有记载,何不公之于众?我华夏《三国志》、《后汉书》中‘三韩’、‘辰韩’诸部向汉魏称臣纳贡之白纸黑字,倒是不吝展示!”随即转向樱花国人消失的方向,日语精准如手术刀:“贵国若真自信文化同源,何不先厘清‘徐福传说’与‘弥生时代’大跨越之关联?窃取他者荣光,填补自身虚无,非智者所为!”字字诛心,断绝了对方最后一丝狡辩的可能。

---

时光的洪流冲刷着喧嚣,真相终如磐石,在浊浪褪去后巍然显露。棒子国与樱花国某些势力处心积虑的“文化掠夺”闹剧,在铁铸般的历史证据链、全球学者的共同声讨、以及嬴政那携煌煌帝威与惊天秘闻的终极碾压下,彻底破产,沦为国际笑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声明,重申尊重文化源流与历史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对恶意篡改历史、破坏文化多样性的行为表示严重关切。

而风暴中心的景区,非但未受折损,其光芒在涤荡尘埃后愈发璀璨夺目,真正成为全球瞩目的“文明圣地”!

通往景区的道路,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国车马道”。肤色各异、语言迥异的游客,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汇聚于此。他们不再仅仅是追逐网红打卡的流量,而是带着对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敬畏与求索之心。

*金发碧眼的学者团,手持放大镜,久久驻足于复制的秦简汉牍前,试图破译那古老的密码。

*来自非洲的艺术家,痴迷地临摹着敦煌飞天壁画的线条与色彩,寻找灵感之源。

*东南亚的学子们,在仿古书院内,跟着身着儒服的“夫子”,一字一句地诵读《论语》,体验“弦歌不辍”。

*更多的普通游客,则在“天街”的茶肆里品味龙井的清香,在古乐坊聆听编钟的浑厚,在武场感受太极的圆融……每一个角落,都成了沉浸式感知华夏文明的课堂。

景区最高处的“文明了望台”上,一场特殊的国际文化论坛正在进行。吕雉作为压轴发言者,立于巨大的弧形落地窗前,窗外是苍茫的草原与星罗棋布的古建群落。她没有用讲稿,声音清越而平和,却带着穿越时空的洞见:

“诸位,”她目光扫过台下肤色各异的学者与听众,“今日之华夏,并非一座封闭的博物馆。我们展示的,是依然在奔涌的文明长河。”

她指向窗外修复工地上,鲁班头正用古老的墨斗为新的飞檐弹线:“看,那匠人之手,承袭的是《考工记》的智慧,激活的是今日的栋梁。”镜头拉近,鲁班头布满老茧的手与精准的墨线特写,投射在巨幕上。

她又指向草原上正在进行的一场融合了唐风与蒙古长调的实景演出:“听,那乐声,既有《霓裳》遗韵,亦纳草原长风。文明,从非化石,而是活水,善纳百川,故能成其深广。”

最后,她的目光投向展厅方向,那里陈列着引发风波的证据——泛黄的《唐会要》、清晰的秦疆图、象征正统的玉玺(仿品):

“近日风波,世人皆见。有人视历史为可窃取的装饰,有人奉真相为不容亵渎的基石。”她语气转沉,带着千钧之力,“我们守护的,非仅为过往之荣光,更为文明之尊严与未来之正道!真相,如同这大地深处的青铜重器,或许蒙尘,终将破土!篡改与掠夺,如同投向长河的瓦砾,或能激起浊浪,终将被奔流裹挟、淘尽!”

她微微抬手,身后巨幕亮起,不再是静态的文物,而是一条由无数历史画面、文化符号、今日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