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开放迎客,意外反响(1 / 2)
李世民的“文武融萃”区:
李世民将此区视为展现大唐气象的窗口。他在马球场亲自示范击球动作,讲解规则,还要求场地必须达到“平如镜、硬如铁”的标准。在射箭场,他指导箭靶的摆放距离和角度,强调“弓马骑射乃立国之本”。而在建设“诗林”时,他亲自遴选李白、杜甫、王维等大家的诗句,与工匠讨论如何将书法雕刻与奇石形态相结合。兴致来时,他还会面对初具规模的景致吟诗作对,工地上时常回荡着皇帝陛下的豪迈诗篇。
嬴政的“规天矩地”区:
这里可能是秩序最井然的工地,也可能是工人们心理压力最大的地方。嬴政手持一把精确到毫米的钢尺和一台激光测距仪(他很快接受了这种现代“规”和“矩”),严格监督施工。道路的边线必须笔直,不能有丝毫弯曲;树木的株距、行距必须完全一致,他用绳子拉线,一棵棵验收;假山是用混凝土塑形而成的标准几何体,表面纹理都要求均匀对称。任何微小的误差都会让他眉头紧锁,要求“返工!直至合规!”工人们私下称他为“人形质检仪”。
慈禧的“顾问”之旅:
慈禧太后偶尔会乘坐步辇(景区提供的观光车)前来巡视。她很少具体指导某个区域,而是从整体美感上挑毛病。“哎呦,这堆石头摆得也忒假了,一点天然趣味都没有!”“这水流得太急了,跟赶集似的,要的是潺潺流水,懂吗?”“这边坡上的花,颜色太杂,红配紫,丑死啦!要搭配,要层次!”她的点评往往让负责的皇帝脸色不豫,但又不得不承认,有时她的意见确实切中要害。
经过数月的紧张施工,“万世同春”皇家园林终于盛大开放。游客们购票入园,立刻被这风格迥异、却又奇妙共存的“四不像”园林吸引了。
在朱元璋的“归田园居”,孩子们兴奋地在指导下学习辨认蔬菜,体验推石磨、喂鸡鸭的乐趣;家长们则对这种“接地气”的皇家园林感到新奇,纷纷拍照留念。菜地里立着的“此菜已施农家肥,请勿采摘”的牌子,也成了热门打卡点。
在乾隆的“雅韵天成”,身着汉服的年轻人们流连于九曲回廊、亭台水榭之间,寻找最佳拍照角度。在“听雨轩”品茗,在“观鱼槛”投饵,在“吟风弄月亭”假装才子佳人,成为了时尚。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网红”潜力。
在李世民的“文武融萃”,马球场和射箭场人气最旺。游客们可以租借装备,体验一把唐代贵族的运动乐趣。而“诗林”区域,则吸引了许多书法和诗词爱好者,他们驻足于刻有名篇的奇石前,低声吟诵,感受盛唐文脉。
而在嬴政的“规天矩地”,大部分普通游客确实停留时间较短,觉得“有点单调”、“像棋盘”。然而,这里却意外地受到了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和极简主义爱好者的热烈追捧。他们赞叹于这种极致的几何美感、强烈的秩序感和空间构成感,称之为“超越时代的理性主义杰作”。嬴政虽然对“游客停留时间”这一指标不太满意,但听到这些专业人士的赞誉,紧绷的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一丝缓和。
最奇妙的是,细心的游客发现,这四个风格截然不同的区域,之间的过渡并非生硬切割,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自然衔接。从朱元璋的菜园子出来,穿过一片竹林,隐约可见乾隆的亭台一角;沿着乾隆区域的水系漫步,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李世民马球场边的柳荫下;而从马球场的一个侧门出去,一条笔直的大道便将人引向了嬴政的几何花园。
原来,在施工后期,各位皇帝在暗中互相观察、较劲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开始审视对方设计中的优点。
朱元璋看着乾隆那边游人如织,年轻人尤其喜欢在精致的景致前拍照,心里琢磨:“咱这菜园子好是好,就是少了点……雅致?要是加个歇脚的小亭子,是不是更好?”于是,他悄悄在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