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风起青萍,各执己见(1 / 2)

加入书签

“时空交汇处”景区即将举办首届“万古流芳”文化艺术节的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各位皇帝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不仅仅是场文艺汇演,更是一个展示各自朝代文化底蕴、艺术成就乃至治国理念的绝佳舞台。一时间,各位帝王摩拳擦掌,誓要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拔得头筹。

明太祖朱元璋听闻消息,一拍大腿,声若洪钟:“艺术节?好!咱大明的‘傩戏’正好派上用场!驱邪祈福,气势雄壮,最能体现咱开国的艰辛与气魄!”他脑海里已然浮现出自己头戴狰狞青铜面具,身着五彩战裙,手持巨斧(道具),伴着震天鼓点,跳跃呼号,重现当年军中誓师、驱除蒙元“邪祟”的雄壮场面。在他看来,艺术就要有力量,要能振奋人心,震慑宵小。

清高宗乾隆皇帝则对此嗤之以鼻,他在漱芳斋优雅地品着香茗,对身边侍从道:“傩戏?未免过于粗犷,近乎蛮夷之舞。艺术之极致,在于雅致,在于意境。朕已决定,亲自出演昆曲《长生殿·惊变》一折。唐明皇与杨贵妃之情深,词藻之华美,音律之精妙,方显我大清文治之昌盛,帝王之雅趣。”他甚至开始琢磨,是穿缂丝龙袍还是刺绣衮服上台,头面要点翠还是要珍珠,务求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瑕,倾倒众生。

唐太宗李世民在太极殿前广场,远眺虚拟的终南山,心中已有定计。“《秦王破阵乐》!”他朗声道,“此乐舞乃朕当年为激励将士所作,雄浑豪迈,展现我大唐开疆拓土、气吞山河之象!艺术,当使人昂扬向上,铭记功业!”他打算重现这支宏大的武舞,亲自扮演当年的秦王,带领“将士们”执戟而舞,再现金戈铁马的盛唐气象。

始皇帝嬴政的选择再次与众不同。他在阿房宫高台,面对一卷关于秦代祭祀乐舞的残破竹简,陷入了沉思。“秦傩……驱疫祈福,亦需彰显大秦法度。”他最终决定,复原秦代傩舞,但提出了核心要求:“所有舞者,动作、步伐、节奏,必须高度统一,如同军阵,整齐划一。每一个转身,每一次挥臂,都要有标准可依,有尺度可量。秩序,是最高级的美学。”他已然将舞蹈视作了另一种形式的“书同文,车同轨”。

消息传到慈禧太后处,她正在颐和园听鹂馆听着小曲,闻言只是懒懒地抬了抬眼皮,用绢帕掩口轻笑:“嗬,这群男人,真是闲得慌。朱元璋那叫跳舞?那是跳大神!乾隆倒是会享受,可昆曲那慢吞吞的调子,哀家听着都犯困。李世民弄些武夫把式,嬴政更是异想天开,把跳舞当点兵……哀家当年在宫里看的戏,那才叫艺术,他们这,顶多算是……瞎闹腾。”

排练阶段,景区专门划出的几个排练场,瞬间变成了“时空混乱实验室”,笑料与冲突齐飞。

朱元璋的“傩戏”排练场,堪称最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他不知从哪弄来一套据说是明代复原的傩面,青面獠牙,眼如铜铃,戴上之后,连他自己都平添了几分煞气。伴奏是几面大鼓和铜锣,敲击起来震耳欲聋。老朱亲自上阵,手持桃木剑(暂代巨斧),按照记忆中模糊的仪式和自己的想法,开始“驱邪”。只见他时而腾空跳跃(试图),时而急速旋转,口中还念念有词,发出低沉的吼声。一次旋转过猛,他“哎呦”一声,差点把老腰闪了,扶着腰龇牙咧嘴了半天,还嘴硬:“没事!当年打仗比这狠多了!”前来“观摩”的乾隆,在门口瞥了一眼,就被那狰狞面具和狂野舞姿吓得连连后退,用扇子遮住半张脸,低呼:“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啊!”

乾隆的昆曲排练场,则是另一番“精致”的折磨。他请来了景区内最好的传统乐器演奏者组成乐队,又调来几位嗓音清亮的宫女(工作人员)配唱。但他对艺术的要求近乎苛刻。“笛师,这个‘游园’的过门,气息再绵长些,要吹出春日迟迟之感!”“鼓师,惊变时这板鼓,要急而不乱,表现玄宗内心之惊惶!”“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