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月下诗情与现代娱乐(2 / 2)
“标准化”的平衡点。
他们逐渐意识到,适当的休息并非懈怠,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轻松的假期氛围,比严肃的朝堂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这些源自不同时代、拥有迥异性格的帝王,在共享现代假期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前所未有的生活乐趣,更在一次次甜蜜的“争执”、互相的“妥协”和共同的欢笑中,真正建立起了超越时空的友谊与理解。
现在,每到节假日,景区里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幅和谐景象:朱元璋提着菜篮子给乾隆送菜,乾隆回赠一幅即兴创作的小品画,李世民招呼大家参加他新组织的活动,而嬴政,则在一旁用他的平板电脑,认真地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切——当然,记录的格式,依然是标准化的。
“时空交汇处”景区附属实验学校,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正式聘请朱元璋、乾隆、李世民、嬴政四位皇帝担任“特聘讲师”,开设特色选修课。此消息一出,不仅在校园内引起轰动,更在几位帝王之间掀起了关于“教育本质”的预演论战。
明太祖朱元璋接到镶着龙纹的聘书(景区特制版),捋着胡子,声如洪钟:“教书?好!咱看现在的娃娃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光会啃书本顶啥用?咱这课,就得教点实在的!种地、木工、修水利,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他已然将课堂视作了另一片需要辛勤耕耘的“土地”。
清高宗乾隆皇帝对聘书的精美程度表示满意,优雅地展开,微微颔首:“教化之道,在于陶冶性情,提升格调。朕当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浸润学子心灵,使其知美丑,明礼仪,养成翩翩君子之风度。”他已经在脑海中勾勒自己身处杏坛,学子们如沐春风的雅集场景。
唐太宗李世民手持聘书,神色庄重:“为国育才,乃百年大计。昔日在弘文馆、国子监,朕便常与学子论政。今既为师,当授之以文韬武略,启其心智,强其体魄,使之成为栋梁之材。”他看重的是教育的全面性与社会责任感。
始皇帝嬴政的关注点则一如既往地独特。他仔细审视着聘书的条款,沉声道:“既为讲师,当有规范。教学大纲、授课时长、考核标准,皆需明确统一,不容丝毫偏差。教育,亦需‘书同文,车同轨’,方能批量造就合乎标准之人才。”他已然开始构思《特聘讲师授课标准化管理条例》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