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寻古探今,景点奇观(1 / 2)

加入书签

接下来的行程是参观各大景点,各位皇帝的关注点再次分道扬镳。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朱元璋对那些精致的青铜器、玉器兴趣缺缺,唯独在古代农具展区流连忘返,对着一个汉代的铁犁铧能研究半天,还跟旁边的游客(被工作人员提前沟通好的)讨论起不同犁铧的翻土效率,恨不得亲手试试。

乾隆则如同进入了宝藏库。每一幅字画,每一件瓷器,都让他驻足良久,不仅能说出其朝代、风格、可能的作者,还能引经据典,点评其艺术价值。“此欧阳询字帖,虽为摹本,然笔力险峻,结构精绝,深得楷法之妙……”“此件唐三彩,釉色流淌自然,造型生动,确为盛唐气象……”他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常常需要导游再三催促才肯移步。

李世民来到大雁塔、古城墙等遗迹,则是另一种情怀。他抚摸着斑驳的墙砖,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不时向随行人员讲述相关的唐代典故、人物轶事,语气中充满了对那个伟大时代的追忆与自豪。“当年玄奘法师由此出发……”“此城墙规制,依稀可见我大唐长安城之影子……”

嬴政的目光,则牢牢锁定了那些与“标准”、“统一”相关的文物。秦代的度量衡器、统一货币、诏版、刑徒砖……都是他重点研究的对象。他拿着小本子,仔细记录着各种度量衡的换算数据,分析着诏书文字的书写规范,并对导游讲解中任何可能偏离史实或不够精确的表述提出质疑和纠正。

旅行中最富娱乐性的环节——拍照与购物,更是将各位皇帝的性格差异暴露无遗。

面对镜头,朱元璋总是下意识地挺直腰板,双手扶膝,面容紧绷,目光炯炯,仿佛在拍摄用于昭告天下的官方标准像,无论背景是风景还是美食。工作人员提醒他“笑一笑,放松点”,他尝试咧咧嘴,结果表情更加僵硬古怪。

乾隆则是绝对的“pose帝”。每个景点,他都要寻找最佳角度、最佳光线,设计最优雅的姿态。扇子如何持,玉佩如何显,眼神看向何方,衣袂如何飘动……都要反复调整。“这张不行,背景游人太多,有失雅观。”“这张朕的眼神不够深邃,重拍!”他的单人拍照时间往往是别人的数倍。

李世民拍照相对自然,他更注重与环境的互动和意境的营造。或凭栏远眺,或低头沉思,或与“随从”谈笑风生,抓拍的瞬间往往更能体现他的气度与风采。

嬴政对拍照的要求只有一个:标准。他要求照片必须构图平衡(通常要求他位于画面正中央),光线均匀,背景简洁,表情……嗯,他通常没有表情。他甚至会拿出尺子(虚拟的)比划,要求摄影师严格按照“黄金分割”或他认定的某种“标准比例”来构图。

购物环节同样精彩。朱元璋穿梭于土特产市场,专买干货、药材、实用工具,而且每买必砍价,操着他那带着凤阳口音的普通话,跟摊主争得面红耳赤,乐此不疲。

乾隆则流连于古董街、艺术品商店和高端文创店,对精美的工艺品、仿古字画、文房清供毫无抵抗力,往往不看价格,只看眼缘,出手阔绰,很快就成了各大店铺最欢迎的“金主”。

李世民购物理性而有针对性,主要购买与唐代文化、历史相关的书籍、复制品,或者一些设计精良的现代文具。但他对一方好砚、一支好笔,也常常会流露出不加掩饰的喜爱。

嬴政只光顾大型超市和标准化商场。他购买的东西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且要求必须是知名品牌、有明确质量认证、规格统一的产品。他甚至会研究产品的执行标准号和生产许可证,对“三无产品”嗤之以鼻。

尽管开始时有诸多不适与分歧,但几天的共同旅行,新鲜的环境与共同的经历,如同润滑剂,悄悄软化着各位皇帝固执的棱角。

在参观一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时,朱元璋看到无人机播种、智能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