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万古帝王科创记(2 / 2)
乎,咱这个实在,坏了咱自己就能修!”他甚至还给水车雕刻了龙纹,美其名曰“彰显皇家气派”。
乾隆的“十全智能艺术工作室”则极尽奢华与雅致。他要求实验室墙面重新粉刷为“雨过天青”色,摆放紫檀木桌案,桌上必须有古琴、香炉和时令插花。他设计的“智能艺术创作系统”,核心精力放在了用户界面的视觉设计上。光是“开始创作”这个按钮的图标,就从玉如意、蟠龙、祥云、卷轴等数十种方案中反复挑选、修改,追求极致的对称、和谐与寓意。至于后台算法和功能实现,他反倒不太关心,认为那是“工匠之事”。
李世民的“贞观文化创新工场”充满了盛唐气息。他广泛搜集了唐代的服饰、乐舞、建筑、礼仪等资料,试图将他构思的文化平台打造成一个数字版的“大唐风华录”。平台界面设计模仿敦煌壁画风格,交互音效选用编钟古琴,内容编排严格遵循唐代的“四部”分类法。技术人员委婉提醒,现代用户可能更习惯扁平化设计和简洁操作,李世民则坚持:“文化传播,首重其神,形式亦需承载内涵。”
嬴政的“标准化体系制定中心”气氛最为凝重。他占据了最大的白板,上面画满了错综复杂的流程图、组织结构图和标准分类树。他撰写的《体系》草案,厚达数百页,充斥着“模块化”、“接口标准”、“兼容性测试”、“版本控制规范”等专业术语,且定义极其严苛。任何试图与他讨论简化方案的人,都会被他用一连串的逻辑推论和引用条文驳得哑口无言。其他皇帝私下议论:“嬴政陛下那不是在做项目,是在给科技创新立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