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万古帝王触网记(1 / 2)
随着持续更新,各位皇帝的社交风格迅速固化,吸引了截然不同的粉丝群体。
朱元璋的账号是“线上御菜园”和“老朱碎碎念”。内容高度垂直:萝卜发芽了、黄瓜该搭架了、今天锄草累够呛、新腌的咸菜出锅了……语言极其口语化,充满生活气息。他的评论区成了“种菜交流论坛”,一群都市园艺爱好者、阳台种菜党聚集于此,热烈讨论土壤酸碱度、有机肥制作、病虫害防治,称他为“种菜界的太祖”、“最接地气的陛下”。
乾隆的账号则是“皇家艺术线上展厅”和“十全老人美学课堂”。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构图和后期调色,力求展现物品最完美的一面。配文必引经据典,从画作技法谈到作者生平,再上升到人生哲理。他的粉丝多是文艺青年、艺术专业学生、古风爱好者,整天在评论区“给陛下请安”,求多晒“宝贝”,讨论美学话题,称其账号为“提升审美的圣地”。
李世民的账号内容最为多元。既有对历史事件的独到点评(《浅析玄武门之变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也有对现代社会的观察思考(《从大唐驿站看现代物流发展》),还分享读书心得、养生之道,偶尔也发些风景照和生活随感。他的粉丝群体覆盖面极广,从资深历史迷、管理学者,到武术爱好者、普通学生,都能找到感兴趣的内容,赞其“博古通今,睿智亲和”。
嬴政的账号……是“大秦法制与标准化思想线上普及基地”。内容高度统一:解读秦律条文、发布标准化管理心得、点评社会热点(均从法律和秩序角度)、转载他认为符合“规范”的官方信息。语言严谨、逻辑严密、数据翔实。他的粉丝相对小众但极为专注,主要是法律、管理、历史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以及一部分对“秩序美学”有特殊偏好的网友,他们在此进行学术探讨,戏称“上嬴政老师的课,比在学校还认真”。
在平台运营的鼓励下,几位皇帝尝试了直播,效果更是妙趣横生。
朱元璋的首次直播主题是“御菜园夏日劳作”。他扛着锄头,戴着草帽,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一边干活一边跟观众唠嗑:“看咱这锄头下去,深度正好!……哎呦,这草根还挺结实……老铁们(跟网友学的)看看这土,多肥!”真实、质朴、略带笨拙的互动,反而让他圈粉无数,打赏的“小黄瓜”、“大白菜”刷满了屏幕。
乾隆的直播是“午后品茗赏画”。场景设在漱芳斋,香几、古琴、瓶花一应俱全。他身着常服,动作优雅地温壶、置茶、冲泡、分杯,每一个步骤都力求完美,光是“凤凰三点头”就演示了好几遍。品茶时,他对着镜头展示一幅古画,从笔墨意境讲到收藏轶事,语速平缓,用词典雅。观众纷纷表示“太有仪式感了”、“像看艺术纪录片”,但也有弹幕调侃:“陛下,茶快凉了……”
李世民的直播选择了“《贞观政要》精讲”。他坐在书案后,没有讲稿,结合自身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解治国之道、用人之术、纳谏之要。讲到兴起,还会与弹幕互动,回答网友关于历史、人生的问题,妙语连珠,气场强大。直播人气极高,被网友称为“帝王级公开课”。
嬴政……也开了直播。标题是“《秦律·田律》条文详解与现代启示”。他正襟危坐,面前放着竹简(道具)和ppt,面无表情,语调平稳地逐条解读法律条文,分析其立法初衷、执行效果及对后世的影响。直播过程极其严谨,几乎不看弹幕,完全按预定流程进行。观众数量起伏很大,留下的大多是真正想学点东西的,纷纷刷起“笔记已记好”、“陛下辛苦了(虽然像听报告)”。
社交媒体在带来关注和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烦恼”。
朱元璋因为用词过于直率,比如直接说某个质疑他种菜方法的网友“懂个屁”,被平台提醒“注意网络文明用语”。老朱很委屈:“咱说的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