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万古帝王环保记(1 / 2)

加入书签

环保计划的第一场大型活动——全民垃圾分类推广,就在各位皇帝身上闹出了层出不穷的笑话。

朱元璋对“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个桶研究半晌,最后大手一挥:“分那么细干啥?在咱看来,除了能烂在地里肥田的(湿垃圾),其他都是没用的(干垃圾)!能烧的(部分可回收?)也算干垃圾!”他试图把一根废旧电池扔进他的“万能堆肥区”,被工作人员紧急制止,他还振振有词:“这铁壳子埋土里不也烂吗?”

乾隆则将垃圾分类视为一种新的“行为艺术”。他拿着垃圾,如同鉴赏古玩,对着光线仔细端详,沉吟良久:“此废弃宣纸,虽已书写,然纸质上乘,墨迹亦算风骨,投入‘可回收’桶,是否玷污其文人气质?……此残破瓷片,虽不成器,然釉色温润,投入‘干垃圾’,未免可惜,或可置于‘有害垃圾’旁,以示其曾为珍品之尊严?”他的分类过程极其缓慢,充满了主观审美判断,让指导的志愿者哭笑不得。

李世民是几位皇帝中掌握最快的。他不仅迅速理解了分类逻辑,还结合唐代“物尽其用”的理念,编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垃圾分类三字诀》:“干湿分,有用留,毒害物,单独收……”并主动在现场帮助指导其他居民,效率极高。

嬴政则对垃圾桶本身的摆放提出了严苛要求。他拿着卷尺,测量每个垃圾桶之间的距离,要求必须完全相等;检查分类标识的图案和文字是否清晰、统一、符合规范;甚至建议为每个垃圾桶编号,建立“垃圾投放溯源系统”。“无序的容器,如何承载有序的分类?”他的理由让人无法反驳,但执行起来难度巨大。

水资源保护是环保计划的重头戏,各位皇帝在此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

朱元璋将他的御菜园变成了节水技术试验田。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雨水收集,而是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洪武牌阶梯式雨水利用系统”:屋檐下的导流槽将雨水引入一级沉淀池,初步过滤后流入二级储水缸,用于洗衣、擦地,最后的尾水再通过竹管网络滴灌菜地。他还严格控制每次浇灌的水量,拿着水瓢精确计量,嘴里念叨:“够润透根就行,多了浪费!”

乾隆对节水的要求充满了“宫廷仪式感”。他宣称:“节水非克扣,乃惜福之雅行。”于是他规定:洗手需七步——湿手、关水、涂皂、搓揉、开小水、冲洗、拭干;沐浴则限用三桶水,且需以花瓣、香草煮之,务求“量少而质精”。他的节水方式,将环保变成了一场行为艺术,虽然省水效果未必最佳,但话题性十足。

李世民则从故纸堆中找寻智慧。他向大家推荐唐代的“渴乌”(类似虹吸管的节水灌溉工具)原理,并建议在景区水系中恢复部分“水碓”、“水磨”,利用水力进行粮食加工,减少电力消耗。他还提倡学习古人“一水多用”的习惯,如淘米水浇花、洗菜水冲厕等,这些朴实无华的方法非常接地气,易于推广。

嬴政再次祭出他的法宝——标准化。他制定的《景区用水标准化规范(试行)》,厚达数十页,详细规定了不同区域(如住宅、园林、餐饮)的用水定额、水龙头流量标准、漏水报修响应时限、节水器具认证标准等等。他要求景区所有用水单元安装标准水表,并建立数据监控平台,实行“定额管理,超额加价”。虽然初期遭遇不少阻力,但其系统化的管理思路,为景区长期节水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减少塑料袋使用,景区鼓励居民使用环保袋,并举办了“我的环保袋”设计大赛。各位皇帝的作品堪称其理念的缩影。

朱元璋的设计朴实无华却极其坚固。袋子采用加厚帆布材质,颜色是耐脏的深灰色,上面印着他亲笔(勉强算是)书写的四个大字:“勤俭节约”。袋子尺寸巨大,结构结实,他声称“一个能用十年,顶一万个塑料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